保定市建筑工程与施工安全服务中心 河北省保定市 071000
摘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有着较多的危险因素,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施工人员和建筑工程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影响。尤其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在工程规模和难度方面都有提高,为安全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基于此,本文将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法及技术的构建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法及技术
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建筑施工工程中,安全管理涉及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能够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施工现场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施工人员人身安全将得不到保证,将导致施工人员积极性不高,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企业要构建一支专业的施工安全管理队伍,并确保安全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工作做到位并落到实处,避免出现施工安全事件,以免给企业和施工人员造成损失。必须保证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并要求所有施工人员参与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落实安全管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人员要及时上报施工情况,遇到问题采取及时的措施进行解决,保证施工的绝对安全,降低建筑工程的事故发生率,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2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如今,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在各类因素的影响下,施工安全管理问题比较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管理人员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视度比较低,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些管理人员缺乏安全管理意识,在施工过程中对各项施工环节管控不当。另外,施工企业对于施工人员没有进行专业的安全培训教育,导致其在实际施工中无法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最终导致安全事故。②应急机制不健全。
当前,企业制定的应急预案普遍套用,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应急预案培训多以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统一培训模式开展,更侧重于学习次数、签到人数等表面形式,应急预案培训难以达到实际应急现场处置的要求。③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有些管理人员对于施工质量和工期的管理工作的重视度比较高,而对于安全管理工作重视度较低。④施工流程不明确。施工流程也会对施工安全产生较大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应明确施工流程内容,根据工程项目建设要求以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制定施工流程,并严格依据流程组织施工,严格管控各项施工环节。
3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法分析
3.1 构建安全管理技术体系
施工单位应构建完善的安全管理技术体系,提升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于不断变化中,要求技术人员对技术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和考察,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周期性审核,同时还应注意对施工图纸进行检查,保证施工图纸质量。另外,还应注意加强技术管理,将整个建筑工程分为多个分项组织施工,在各个分项施工完成后,对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进行审核,为后续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此外,还应建立健全项目检验评价标准,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质量或者安全不合格问题,则应及时做好调整,确保符合上述标准要求。
3.2 规范人员的安全行为
通过现场工程各类安全事故情况的分析,影响现场施工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下列几个方面:第一,外部的非人为的不安全因素。第二,不安全动作。由于作业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规范以及规程进行操作,容易造成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加强作业人员的培训及再教育工作,促使作业人员掌握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降低风险概率。另外,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将安全知识、安全法规融入到所有员工的心中,同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不管是什么工种,都应当加强对员工再教育,尤其是对特殊工种必须进行技能考核,只有考试合格之后才能够上岗。通常而言,目前大多数工作人员在安全意识方面还不够强,同时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很容易出现人身伤害事故,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所以应当加强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要让施工人员接受安全管理培训以及安全学习培训。
3.3 构建完善的机械设备使用制度
制度是保障一切行为有序完成的重要保障,为了有效约束机械设备操作者在施工现场的操作行为,应当构建完善的机械设备使用制度,用制度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配备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进行管理,并向项目管理人员随时上报机械设备的使用问题,严禁出现机械设备超负荷使用的现象,并对体形较大、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起重机等设备加强质量管理,在开展安装以及养护工作时,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并获得相关部门的允许后方可实施。
3.4强化安全监督
首先,在安全监督中要对危险源进行有效的辨识与排除,在施工前要对项目具体的情况实施科学和全面的分析,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并对相关设备实施安全性能的检测,确保施工方案和施工设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能够投入使用;其次,安全监督要对关键性施工环节实施重点的检查,对工程施工中高危性、薄弱性和重要性环节实施重点的监督,加大对重点工作的监管力度;最后,在安全监督中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可以采用旁站式的监控方式对施工安全进行保证,控制施工安全损失,还可以借助全程控制法,做好对施工的安全防范、安全识别和安全处理,确保施工全过程的安全性。
4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技术构建
4.1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做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在施工现场采取相应的安全施工措施。施工现场暂时停止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当做好现场防护。在施工现场入口、出入通道口楼梯口、临时用电设施等危险部位,应根据国家标准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另外,还应根据施工现场地质环境特征、气候环境特征等,采取适宜的安全防护措施。
4.2实施安全技术动态管理
现场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当实施安全技术动态化管理,安全以及危险是相对的,安全以及危险都在发生变化,为了保持安全状态,应该结合生产中各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虑,要及时消除其中的危险性因素,同时也要制定有效以及合理的措施,坚持预防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保障工程施工安全性及可靠性。
4.3做好施工现场防护措施
在施工现场规划布局方面,应合理分开办公区域、生活区以及作业区域,使得不同功能分区能够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在办公区和生活区选址方面,要求符合职工休息、饮水、膳食等卫生标准,禁止在未竣工建筑工程中设置员工集体宿舍,施工现场所配置的活动房屋必须具备产品合格证。施工单位要求严格依据法律规定加强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尽量减少施工环节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如果是在市区范围内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则还需对施工现场采取封闭围挡措施,避免对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4.4加强机械设备预防性试验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需应用各类机械设备,建筑施工工期长,机械设备的安全隐患比较大,对此,应对各类机械设备做好定期检修,使其能够保持良好的使用状态,施工单位在租赁或者采购机械设备、施工机具等设备时,需对其安全许可证、产品合格证等进行检查,在组织进入施工现场后进行查验分析,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做好维护保养,建立完善的资料档案。
4.5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技术
一方面,需要做的就是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每一个施工环节都需要以施工方案为依据,因此合理的施工方案是保障建筑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前提,在开展施工之前,需要各单位针对图纸进行会审,深入对图纸中的施工技术、方法等问题进行挖掘探讨,并及时进行方案修正;另一方面,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确保建筑的质量安全,还需要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持,不同的建筑项目其作用和要求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建筑施工要求,选择有效可行的施工技术。
4.6建立信息化安全管理平台
BIM技术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技术思路构建中,施工方可引进现代化技术,建立信息化安全管理平台。(1)在该平台中,施工方可借助BIM技术,建立安全事故风险模型,逐一排查安全隐患,预防施工安全风险,完善安全管理方案。(2)施工方可全方位分析安全管理薄弱环节,或利用智能化技术模拟施工安全管理,优化安全管理方案,探究关键性安全管理难题。与此同时,相关人员可利用信息平台数据分析功能,及时应用安全生产技术、施工设备,提高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技术含量。(3)根据信息化安全管理平台信息、风险模型,制定安全事故紧急预案,通过预测安全事故、演练安全事故,提高施工人员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减少安全事故损失率。(4)相关人员在信息化安全管理平台中,还应明确安全管理重点,施工方可通过分析施工图纸、布置施工现场,检查机械设备性能等方式,制定系统性的施工安全管理方案。(5)为保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内容的全面性,相关人员还应重视人员配置,合理安排抢救组、通信组安全管理班组,使各方履行自身责任,掌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方法。
4.7制定安全应急预案
第一,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重点针对高处坠落事故、火灾事故、物体打击事故和触电事故来制定出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第二,在编制完成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之后还需要定期组织本单位的职工对其进行严格地演练,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部需要根据应急预案的要求成立专门的应急小组,同时还需要组织应急小组中的成员掌握一些简单的救援技术,演练结束之后需要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改进。
结语
总之,在建筑工程中安全管理意义重大。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建筑施工安全安管理工作,管控好每一个施工环节,将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应用到建筑施工过程中,有效减少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及人员伤亡,提高建筑工程整体建设效率,最大限度提高建筑工程后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宏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思路及技术构建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2019(09):182
[2]张拴平.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法及技术的构建[J].低碳世界,2020,10(6):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