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 李青艳

发表时间:2021/7/28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   作者:李青艳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有了很大提升,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中水京林建设有限公司  河南开封  475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有了很大提升,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我国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组成,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促进农业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运行管理
        1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节水灌溉相应工程的建设,不仅能够节约水资源,也是各个水利单位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更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对于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存在一定的社会必要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建设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业整体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用水较为紧张,传统灌溉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发展的主要需求,运用传统灌溉技术会导致灌溉质量的降低,通过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以及我国未来发展的规划,将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与推广在农业当中,能够缓解地区水资源不足的重要问题,除此以外,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也能够提升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整体增收,促进各个区域经济水平的有效提高。
        1.2提升水资源利用程度
        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对水资源的浪费,部分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的灌溉技术,农业用水并没有得到高效的控制,大部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也没有形成节水环保的意识,运用传统灌溉并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绝大多数地区自身的农业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导致不能对自然降水进行更为有效的运用,而通过当前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可以完善农村部分地区的水利设施,确保其能够存储自然降水,等干旱时期到来时,就可运用自然降水,提高整体农业生产的效率。
        2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基本原则
        2.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应当做好规划,先了解当地农田分布情况,再结合当地地形等条件,将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和农田建设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工程建设管理人员要把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目标分解到各个区域和乡村,明确各个区域、各个时间段的建设任务,确保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顺利实施。
        2.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在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可以结合当地情况,优先考虑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改造,结合现实需求,使废弃的农田水利工程变废为宝。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建设必须坚持科学性、节约性、生态性的原则。科学规划、建设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节水灌溉工程,同时有利于提高农田的灌溉效率。从任务部署和技术补贴层面看,有关部门要按照各个区域的具体经济发展形势来开展分类指导工作,这对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有序开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3提升技术,点面结合
        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有限,对沟灌技术、管灌技术等可能存在操作不熟练或者操作不当的情况,相关部门应指派专业人员,结合当地农作物的种类、长势,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合理利用当地农田实际情况,将沟灌技术和管灌技术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加大对农作物需水和需肥规律的研究力度,不仅可以在提高滴灌技术水准的同时达成点面结合、全面发展的目标,而且可以提升项目建设成效。
        3提高农业水利工程节水效率的有效措施
        针对农业水利灌溉工程现状存在的问题,应该立足实际,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以科学的理论原则为指导,进行合理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提升管理水平。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地方水利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监管责任,充分考虑结合当地土壤特点和作物情况,选择最适合作物生长的灌溉技术,落实农业水利灌溉高效节水工程的方案。同时,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水资源的最大利用,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农民而言,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农民认识到灌溉节水与农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3.1建立完善的农业水利灌溉节水体系
        目前,农村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结合现实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来指导高效节水项目的实施。水利部门在规划水利工程时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的规划,针对不同地区、土壤结构,选择最合理灌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水利建设灌溉工程的监督,在水利建设中严格按照标准验收,未达标的水利工程应督促建设单位整改至达标,并对该建设单位进行相应的处罚。节水灌溉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后,应加强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具体的责任落实到相关人员,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定制有效的制度,严格监督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并对相应的责任人进行考核。对于水资源浪费现象,一经发现,必须进行严肃的惩处。通过制度约束,让节水意识渗透到人们的思维意识中。
        3.2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水资源合理配置
        应遵循因地制宜的方针,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对其环境、气候、土壤及水资源的现状和未来前景进行评估,结合当地的土壤特点和农作物情况选择最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灌溉技术。因此,不同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水资源,合理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减少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提高作物的灌溉效率。例如:针对水资源丰富的河坝川地,适合运用喷灌技术大规模种植水稻,高半山区应该大力推广引进耐旱性优良的农作物种类。同时,要进一步发展立体种植,减少农业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科学合理地安排水资源。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有关部门需要采取积极措施,协调水资源规划,落实具体责任,确保实现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3.3提高广大农民的灌溉节水意识
        农民的思想认识一般比较落后,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给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来了巨大的障碍。因此,水利部门应发挥作用,通过技术下乡、印制宣传册或利用电视、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手段,积极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推广工作。传授农民具体的使用方法,让农民与时俱进,逐渐改变陈旧的灌溉观念,接受新的灌溉技术,掌握先进科学的灌溉技术,从而让广大农民积极自主地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实现灌溉水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3.4加大节水灌溉新技术应用力度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设备的老化情况应及时维护,以及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工作。重视先进高效的灌溉技术和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在农业生产中引进、推广和应用高效农业技术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接触到新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仍采用节水节能效果较差的传统灌溉技术,导致了农业生产中节能效果不佳,从而造成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应该制订科学的灌溉制度,在作物需水关键时期灌溉,在整个灌溉工程中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对新技术的管理和改进,改善种植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落实节约用水的理念,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现阶段,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高效节水灌溉策略的应用不仅可以满足农作物对水源的需求,还可以达成水资源节约的目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具有成本低廉、操作便捷、技术简单等突出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很多区域都按照自身的具体情况创建了相应的农田灌溉用水制度,有效解决了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在达成农田灌溉目标的基础上,满足水资源严格管理的需求,对农田灌溉水平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水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廖继皓.浅谈农田水利防洪抗旱相关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9(36):294-295.
        [2]王兴瑞.探讨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12):80,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