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百舸水利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较传统疏浚工程而言,河湖环保疏浚工程具有占地小、固结快、成本高、工期短、工序多、环保要求高等显著特点。相对施工管理难度大、工艺复杂、综合性强。本文以湖南省某地水环境提升工程为例,就河湖环保疏浚工程施工管理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河湖环保;环保疏浚;施工管理
1河湖治理中的常见问题
1.1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部分河道未进行过系统治理,大部分河段均为自然形成的土质边坡,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淤塞河道,使河道淤积变浅,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降低,加上人为活动频繁,工程建设产生的建筑弃渣及洪水冲刷产生的碎石等堆放在河道内,束窄了河道,河道底部高程起伏不平,甚至有沙丘存在,行洪能力差,严重阻水,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在河道较窄处,由于河道阻水,造成水流不顺,冲刷河岸,从而构成河岸被淘刷,形成陡坎。这不仅造成河床不稳定,同时塌方阻水,影响河岸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
1.2设计防洪标准无法满足
受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部分河道护岸无法达到设计防洪标准,抵御洪水能力不足,每遇洪水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对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同时,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相适应。
1.3河道管理及保护范围缺乏统一规划
我国许多城市都非常重视城市的规划建设,但对河道管理及保护范围缺乏统一规划及管控,导致其他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侵占河道空间。对于城市周围的河流,还存在河道内各种管线密布、河流污染等问题,并且在某些地方仍然存在先污染后处理的误解。
1.4河湖水环境生态自净能力变弱
水网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是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景观美学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水网湿地本身具有其功能的自维持能力,然而河流的线源污染、河道淤积污泥的内源污染、降雨径流形成的面源污染、沿线杂排水污染以及垃圾杂物随意抛掷产生的水体污染、加上人类活动的干扰,使水网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护能力退化,水环境生态自净能力变弱。
2河湖环保疏浚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为了对其施工管理进行分析,本文以湖南省某水环境提升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EPC)清淤疏浚施工一标段工程(以下简称本工程)为例,作业内容包括疏浚底泥的脱水固化、抽排及泥饼外运等。
2.1优化场地布置,保证有序化生产
遵循选址合理、场地使用恰当、布置紧凑、交通方便的原则,总结脱水固化站平面布置原则如下:(1)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现场布置紧凑,尽可能利用附近的原有建筑物作为施工临时设施,减少施工用地。(2)场内道路畅通,运输方便,进出道路岔开、环形布置,利于生产的同时降低场内交通事故风险。(3)材料尽量靠近使用地点,减少二次搬运[1]。(4)临时设施的布置,应便于工人生产和生活,办公用房靠近施工现场。(5)保障浓缩池与泥饼堆场规模,通过区域划分,即可晾晒也可实现泥饼先压先出、后压后出,保证泥饼含水率满足外运要求。(6)平面布置应符合安全、消防、环保等其他要求。
2.2关键技术攻关,保证施工质量
本工程质量要求较高,因此通过关键技术攻关,保证施工质量满足合同及规范要求,具体控制措施如下:
2.2.1疏浚底高程控制
1)采用环保型绞吸式挖泥船配备的挖泥断面显示系统进行挖深控制,通过一系列的液位传感器、定位桩传感器、定位桩台车行程传感器、绞刀架角度传感器等反映的实时数据。经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实时数据和图形,使水下疏浚作业成为水上的可视操控,再通过确定绞刀的空间定位使挖深、平面位置得到高精度的控制。
2)采用分段、分层、分条施工方法,疏挖上层时降低绞刀转速和挖泥船横移速度,以吸为主,意在清除表层细质的污染底泥,有效减小对污染土体的扰动,避免浅层淤泥回流,疏挖下层一定硬度的污染底泥时,以挖为主,挖吸并重,以有效清除污染土体[2]。3)工前先对施工区进行全面扫测,按照挖泥厚度、水深、设计底高程等参数划分施工区域;过程中及时复测水深,超挖欠挖;自检合格后及时报请验收,防止回淤影响验收质量。
2.2.2泥饼含水率控制
1)施工前先进行典型施工,确定生石灰、粉煤灰、絮凝剂等固化剂的配比及用量;过程中严格监管并做好记录,再通过机械充分拌合,使得泥浆的固化性能最优化。2)脱水设备采用板框压滤机,并指派专人监管生产情况。严格控制进料、压榨、卸料等时间参数,同时定期清洗、更换滤布,保证压榨效率和质量。3)合理堆放泥饼,堆场设置防雨及排水设施,以免泥饼二次遇水,影响施工质量。
2.2.3尾水处理质量控制
1)浓缩池的上清液与压滤液等尾水先通过转鼓格栅机去除的较大杂质,再添加酸性液体(硫酸)调节PH由碱性至中性状态,然后流入磁混凝池;再向池内添加磁粉、PAC、PAM等絮凝药剂,降低TP、TN、SS含量,然后流入沉淀池;待尾水沉淀稳定后上层尾水进入BAF处理单元进行曝气、反冲洗、过滤吸附等工艺进一步降低水中杂质含量,检测达标后排放至指定位置。沉淀池内下层含泥量稍高的尾水排回浓缩池,再次进行尾水处理,直至满足排放要求。2)加强水质验收指标监测,在尾水沉淀池出水口、BAF处理单元清水池出水口设置水质监测点并定期检测,确保排放水体水质满足规范要求,保证施工质量。
2.3疏浚施工运输实时监控管理
结合以往类似工程经验,在施工船舶上安装AIS设备、无线监控视频探头等设备,利用船讯网、AIS网全面掌握施工船舶的作业、运输轨迹,在抓斗船、卸泥点布置视频监控点[3]。抓斗船在作业时,运泥船航行过程中,项目相关参建方通过4G无线监控视频录像拍照取证,并详细记录船舶作业情况。施工单位在各监测点安排人员,运输船到达卸泥点时,由该点施工、监理单位、纳泥区接收方现场人员进行确认验收。
2.4疏浚工程质量管理
(1)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负责人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施工的质量进行全面监控,做到专业人员配套,全过程跟踪检查、监控,有效行使质量否决权,保证工程质量。(2)建立测量控制网,确保施工测量放样的正确性,并及时填写测量放样复核表。(3)完善例会制度,坚持每周召开质量会议,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并安排施工人员解析施工要求,保障施工进度、质量。(4)建立旁站监督制度,对参加本工程施工的挖泥船采取旁站监督的方法,随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4]。(5)执行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制度,建立技术资料收集责任制,使工程技术资料真实、齐全、准确,与工程施工进度同步。(6)工程完工时,应先自检合格,再经第三方测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竣工验收程序。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智能技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例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广泛地用于各个领域。在此基础上,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应用先进技术,确保治河效果。河湖环保疏浚工程涉及的设备与工艺愈发成熟,工程应用实例也较为广泛,但其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临建实施管理、处置资源再次利用和智慧工地等方面有进一步优化空间。本文以某水环境清淤工程为例,针对河湖环保疏浚工程高环保、紧工期、多工序的工程特性,分析了施工管理重难点,总结了相应管控措施和经验,同时在场建布局、处置资源利用和智慧工地几方面提出了几点合理化建议,为类似工程施工管理和科技研发方向提供了一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剑彬.影响环保疏浚的相关因素和工艺优化探讨[J].四川水泥,2020(07):121-122.
[2]张鑫,张彬,齐彦博.河湖污染底泥环保疏浚设计深度研究[J].水运工程,2020(01):6-10+51.
[3]石稳民,黄文海,罗金学,邱震寰,薛强,姚雯.基于生态修复的河湖环保清淤关键问题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42(S2):125-131.
[4]曹娟娟,郭喜亮.内湖环保疏浚工程造价计算[J].水运工程,2018(S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