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施工技术研究 袁用帅

发表时间:2021/7/2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4期   作者:袁用帅
[导读] 从当前我国房建工程施工中能够看出,混凝土现浇体系应用的较为广泛,虽然这对于城市发展有着较大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身份证号码:43072519851221xxxx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从当前我国房建工程施工中能够看出,混凝土现浇体系应用的较为广泛,虽然这对于城市发展有着较大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严重的浪费施工材料,而且施工环境较差,还存在着质量问题。从这就能够看出,传统的施工方法已经不满足当前需求,那么装配式建筑就能够解决以上问题。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结构;叠合板;施工技术


        1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施工技术应用优势
        叠合板施工技术作为我国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常用施工技术,合理应用这个施工技术手段,不仅能够优化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环境,还能在某种程度上规避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问题。结合以往工程项目的施工情况,叠合板施工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叠合板施工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上缩短工程施工工期,主要是因为叠合板已经在工厂内完成了基础性施工,不需要在施工现场进行叠合板的二次处理,避免相同施工步骤的重复操作,从而保证建筑装配式工程施工能够如期完成。
        第二,叠合板施工技术在建筑装配式结构施工中的应用,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施工中不必要的经济成本支出。例如,在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可以利用预制叠合板进行施工,有效地减少施工中模板的支撑应用,逐渐在工程施工中减少有关这部分施工经济成本的投入。
        第三,相较于传统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和钢筋绑扎施工而言,叠合板施工技术在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中的应用,整个施工操作流程更为简单,不容易在工程施工中因施工技术人员的操作问题,导致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工程质量安全问题,从而保证工程的施工效果。
        第四,利用叠合板施工技术手段进行装配式建筑结构施工,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且能够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进行施工操作,更好地满足工程后续的建设施工要求和技术标准规范。
        基于上述的施工优势,不难发现我国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结构施工中,利用叠合板施工技术开展相关施工活动,是当前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有越来越多工程施工应用这个技术手段。
        2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施工技术
        2.1预制叠合板的构成
        桁架叠合板由叠合层及预制底板组成,叠合层在上层且后浇筑混凝土,预制底板在下层且工厂预制。其中叠合层部分由保护层、顶部钢筋层和预埋管线层组成;预制底板部分由桁架钢筋锚固层、底部钢筋层和保护层组成。叠合层的组成如图1所示,从下至上依次为20~40mm预埋管线层、厚度不小于16mm钢筋层(2层钢筋)、厚度15mm钢筋混凝土保护层,3层的总厚度不小于60mm。

        图1桁架叠合板结构组成
        预制底板的组成从下至上依次为:保护层厚度、底部钢筋层不小于16mm(2层钢筋)、钢筋桁架下层锚固层不小于30mm,3层的总厚度不小于60mm。由此桁架叠合板厚度应不小于120mm。
        本工程为增加楼板的整体稳定性和刚度,叠合板底板厚度均为60mm,预制板的上表面、侧面为粗糙面,上表面拉毛深度不小于4mm。在灌浆之前,清洁并弄湿接缝,在浇筑混凝土后,振动并压实接缝以加强维护。预制楼板四周的搁置长度为15mm。预制板拼缝处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叠合层(一次、整层现浇),避免后期拼缝处出现裂缝。
        2.2预制叠合板吊装
        2.2.1吊装技术准备
        (1)预制叠合板构件存放。一旦将构件交付到施工现场并随后进行了检查和验收,应尽可能避免堆放,最好立即吊运并安装好。应将构件堆叠在起重设备能够到达的位置,以避免二次吊运。堆放时,应根据起吊顺序、规格及品种、建筑物编号等进行堆叠,应将其放置在塔式起重机的有效范围内,在不同构件之间应建立1条0.8~1.2m的通道,应使用3∶7灰土分2步对场地进行预平整和修整。
        (2)叠合楼板堆放。叠合板应将板底向下平放,不能倒置。加载点的位置与提升点的位置相同。垫木放置要求为:当板宽度不大于3.6m时,需在叠合板的中间位置放置垫木1条;当板宽度大于3.6m时,需在叠合板的中间位置放置2条垫木,垫木距离板的两端不小于200mm,垫木务必垫实且上下对齐,考虑安全及预制板的质量问题,一般堆放的层数不能大于6层。
        (3)应将预制叠合板的长边方向靠紧吊环,垫木应采用通长放置,当板型号不相同时应分开堆叠,不能重叠。根据施工计划安装墙体周围的刚性支撑模具及板连接处的临时刚性支撑和板支撑,并应完成初步检查。
        2.2.2吊装施工技术
        (1)工艺流程。首先检查水平标高,包括支座处、板缝硬架支模处→在支座位置用笔标出叠合板的位置→叠合板起吊→吊装过程中的调整安装→支座处叠合板搁置长度的调整→整理叠合板甩出钢筋→叠合层混凝土的二次浇筑。
        (2)因考虑吊装过程中,叠合板搁置在支座上的长度尺寸较小,或板根本没有进入支座中,需在墙体周边均布置刚度较大的支架,预制叠合板在吊装之前,应安排专业人员全面排查硬架支撑系统,同时注意检查墙、梁、支架的位置及标高等并随时校正。
        (3)标识叠合板的位置线。按照图纸设计要求,需在梁、墙及支架横楞的侧面上,标识出叠合板的板号及板缝的位置线。板缝的尺寸一般为10cm,如遇到特殊情况需排板时,可取8~17cm。但拼缝大于100mm时应置于板连续边的那一侧。如图2所示,当叠合板吊离地面时,应及时检查吊点受力情况及构件是否水平的情况,目的是确保各吊钩同时受力,然后才能起吊,同时注意吊钩的位置应勾住钢筋桁架的上弦钢筋和腹筋。

        图2预制叠合板现场示意
        (a)预制叠合板模型;(b)钢筋桁架立面;(c)钢筋桁架剖面
        (4)叠合板吊装就位。对于一些有预留孔洞的叠合板,在准备吊装前,应仔细检查孔洞的位置,及板最终的放置和就位方向。
        (5)节点支撑做法。叠合梁及板支撑采用可调节快拆楼板支撑体系,立杆底部设置三角斜撑,顶部为可调顶托,横梁采用工字钢。双向板之间现浇部位采用铝合金模板封模,设置2道立杆,立杆间距500mm。
        立杆布置:叠合板立杆按间距1200mm×1200mm布置;叠合梁立杆间距,承重立杆2根,间距1000mm×1200mm;梁板交接处采用圈边龙骨(托座),预制梁墙加工制作应预先留设圈边龙骨螺栓孔洞。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叠合板施工技术的应用,就能够很好的解决现浇混凝土施工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相关研究人员的进一步研究能够发现,这种方法具有可行性,装配式建筑有着很多的优点,比如其施工速度快、环保等等,所以就应该对构件拆分、叠合板优化等等步骤加以仔细分析,解决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装配式叠合板的作用,更好的保证建筑施工质量,为相关建筑企业获得更多经济收益,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鲍丹宇.现浇混凝土梁-预制桁架筋叠合板施工技术应用[J].福建建材,2020(10):52-54,106.
        [2]李鑫,胡溶川,杨镇.装配式建筑结构中的叠合板施工技术[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05):98-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