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建筑施工技术的因素及技术控制要点探微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5期   作者:陈武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陈武
        身份证号:3307231992032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的规模、高度、难度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必须做好技术创新应及用,通过相关对策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避免在建设中出现不符合规定的情况。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专业性强,且存在交叉施工的情况,因此为保证建设过程中的工序转换可以有效落实,满足时代发展需求,需要通过相关对策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将施工不断改进,使施工具有全面性、规划性,提高建筑品质,从而适应社会建设及发展需求。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因素;措施
        前言:建筑工程建设过程,有效的施工技术应用提高了建筑工程建设质量,在实践分析过程,应结合建筑工程建设内容,科学地采取高效的施工技术,不断优化施工方式,进一步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1.影响建筑施工技术的因素
        1.1施工主体
        在施工项目中,人可作为主体因素,同时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条件。施工方管理人员和一线施工人员的职业水平均可影响施工的质量,可见主体因素的重要作用。施工主体在各施工环节均有所体现,因此合理控制施工期间的主体因素,便可保障工程质量达到理想要求。
        1.2施工环境
        施工环境主要为经济和现场环境两种,上述两种环境因素均会对工程的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施工期间,需对施工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才能在具体施工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来利用环境因素,同时规避不利因素对工程实施的影响,保证各类因素均在可控范围内。进行具体施工时,能够对工程质量形成影响的条件较为广泛,如气候、地质等,这便需施工人员能够有效发挥有利因素的作用,同时规避不利因素,以此保证工程的安全性,最终顺利达到施工要求。
        1.3施工设备
        在施工现场,机械化设备的应用更为广泛,这便导致工程实施需要大量的设备支持。同时设备的操作技术水平也随之提升,因此在开展项目施工时,便需结合具体的环境因素来提升设备的应用效果。施工方需全面提升设备的引进成本,在选择施工设备类型时倾向于选择在功能等方面更为全面和稳定的设备,从而保证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发挥出设备的应用型价值,大幅提升工程实施的效率,最终达到预期的经济收益。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要点阐述
        2.1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就高层建筑而言,其重量较大,因此所需承担的负重也更高。这便需选择钻孔灌注桩来完成地基。由于部分土层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含水量较大,因此需采取一定的防渗措施,从而降低土层水分对桩体强度的负面影响。在完成上述过程时,需对施工现场的各类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掌握降水量和土壤中的含水情况。此后实施桩体建设时便需准确定位,以此保证桩体所具有的承受力在规定的范围。此外地下室的设计也是该环节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地下室设计工作与桩体建设具有较大差异,在建设初期需全面清理腐殖土壤,将其作为基础采取各类防渗措施,保证地下室建设严格按照设计实施。
        2.2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首先,桩体的制造。桩体的结构差异会向混凝土提出不同的要求。此外在灌注混凝土时,需结合具体的水深来准确把握导管的直径。此外施工方还需合理控制浇筑的水深,因为水深也是可对导管埋入深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需重点关注导管埋入深度的问题,并综合衡量和分析各类因素,避免施工中出现误差。其次,其他地基建设。从其他地基的建设工程来看,混凝土浇筑环节均可成为核心和难点。施工方需在实际操作期间采取找平措施,此外结合拓展的基础层垫保证厚度在规定的范围,通常高于70mm为宜,强度需在C10之内。

此外在温度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要求,施工环境温度需高于5℃,完成浇筑的一周内需进行必要的养护,保证施工的连续性。最后,墙体建设。实施墙体建设时需侧重发挥混凝土的平整度作用,这也是确保隔热层能够顺利发挥效果的关键。此外,实施挂点的设计和安装时,也需同步进行,避免墙体发生其他开凿情况。
        2.3钢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
        第一,选择和处理钢材。选择钢材时,需明确其长度和横截面等参数信息,此外在施工期间,也需严格按照施工要求逐项推进,提升钢结构设计的科学性,保证钢结构的功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从对钢结构的处理方面看,主要内容为防锈处理。如涂抹防锈漆等均可作为应用率较高的防锈措施。此外还需结合钢结构的背景加装防火材料,从而提升钢结构在火灾情况下仍然能够具有良好的性能。
        第二,节点设计。在对钢结构进行设计规划时,需格外关注刚性节点设计。从施工的过程来讲,需格外关注节点的强度指标,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强度指标高于被连接件的强度。部分需借助螺栓来连接节点,同时需密切关注螺栓的紧密度,保证其强度达到设计的标准要求。
        3.建筑施工中质量控制措施
        3.1施工材料整体质量控制
        首先,就是材料采购的质量控制。一方面是准确掌握采购申请单中的材料审批情况,有利于后续施工阶段对材料的具体使用;另一方面,采购部门能够按照审核单来对施工材料进行价格咨询、采购等工作,根据已经审核通过的采购申请单,就能确保所采购的材料是符合施工要求,加强对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其次,就是材料管理的质量控制。当完成施工材料的采购工作以后,则要加强对材料各项环节的质量检测工作,还要进行入库登记工作,主要包括入库时间、存储位置、数量等。要确保每项施工材料都要具有相应的质量检测合格证书,同时将其上传进行备份存储。
        3.2增强机械管理
        一是要加强机械在施工中的使用管理情况,要求相关操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机械的使用要求进行施工,并做好日常的维护管理,必要时应制定相应的机械使用管理制度,为机械管理提供依据,制度实施期间,还需要专门的负责人进行落实,防止施工机械出现随意使用的情况,从而确保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二是要加强施工机械的调配管理,这就需要现场的管理人员能够依照施工进度总计划,做好施工的机械调配准备,调配过程中需要注意机械设备使用的位置、数量、周转的时间等,保证机械设备的规范使用;三是要注意机械设备的存放,使用过程中应该确保施工现场的设备,能够及时地用于施工当中,不需要的设备及时撤出施工现场,防止机械设备在施工现场胡乱堆放,撤出现场的施工设备还需要做好储存,防止其出现损坏。
        3.3强化监管
        通过科学监督和管理工程的实施情况,保证各项施工措施深化落实。从监管的角度来讲,可将具体工作分为下述方面实施:在实施高层建筑工程时,需组建专门的工程监督和管理部门,使用专业化的技术对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并对工程实施期间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采取适合的方法进行有效处理。这样便可明显降低施工期间问题发生的几率。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也需接受定期的岗位培训,及时掌握行业前沿的监督和管理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能力,强化工作效率和质量,这样便可促使监督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见良好的监督工作能够有效保障工程质量的提升。
        4.结语
        总之,结合建筑工程建设实际,探索了提高施工技术水平的途径,希望研究能为建筑工程建设事业发展提供有效技术保证。同时也希望实践阐述能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有效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改文.论析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J].中国标准化,2019,62(4):13-15.
        [2]寇力.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全过程控制策略分析[J].现代物业,2018,17(9):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