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小学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观察能力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黄福萍
[导读] 本文在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必要性的基础上,从讲究方法有效观察、比较归纳理性观察两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立足小学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观察能力的策略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参考,优化科学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科学观察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浙江温州永嘉县乌牛第二小学   黄福萍     325100

摘要:本文在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必要性的基础上,从讲究方法有效观察、比较归纳理性观察两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立足小学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观察能力的策略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参考,优化科学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科学观察能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观察能力
        前言:《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指导要点作出明确说明:“(1)学生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2)为学生参与探究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过程,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情感;(3)科学教育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善于从身边的生活实例入手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观察是学生丰富经验和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科学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以观察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科学意识,端正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实现对学生智力因素与情感因素的有效挖掘。故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提出一些自己的教学建议。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必要性
        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科学教育活动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对学生的智力开发、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推动与促进作用。
        一方面,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智力及思维还处于起步发展状态,具备好奇心重、求知欲望的特点,借助观察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诉求,可帮助学生分析客观事物间的内在规律,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潜能。
        另一方面,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实施的主要形式,通过双眼对客观事物变化情况的观察分析,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二、立足小学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观察能力的策略方法
        (一)讲究方法,有效观察
        观察是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在学生观察自然事物、科学现象之前,其首先需要掌握观察的技巧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科学观察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科学观察活动处于高效的运作状态,避免无效观察、低效观察现象的出现。


因此,作为教授科学学科的教师而言,其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观察指导,引导学生在观察之前制定科学观察计划,在观察时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如“全面观察法”、“有序观察法”、“重点观察法”等,并且通过表格的方法,尝试让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在强化观察效果、提高科学教学效果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在《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可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为几个合作小组,各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确定“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科学活动的观察计划,包括研究假设、所需实验器材、人员分工等。在制定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各小组开展相应的科学观察活动,可确保科学观察活动朝着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指明方向。例如:在《植物的生长变化》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种植一种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将植物生长过程的各项信息以表格的方式进行记录。观察活动结束后,学生可通过观察记录表,归纳总结植物生产变化的规律,可极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观察有效性。
        (二)比较归纳,理性观察
        观察是学生分析客观事物本质属性、解析其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方式。因此,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在观察完某个事物之后,不可单纯的记录观察数据,而是要将观察数据、观察信息、图片过程等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比较分析、概括总结等一系列方法的应用,解读客观事物的内在,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观察,激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培育学生在科学方面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寻访小动物》一课的讲解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为学生纪录片《动物世界》,让学生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思考问题——“土壤为什么是动植物的乐园?这些动物分别生活在土壤的哪里?”在学生观看完毕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观点看法,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书写在黑板上。随后,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哪些动植物是生活在土壤上面?哪些动植物是生活在土壤里面?还有哪些动植物是生活在土壤下面?同学们,可以将老师黑板上书写的这些动植物进行归,制作成表格!”通过这一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可加深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对学生归纳分析能力培养、科学观察能力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论:综上所述,对于教授小学生科学学科的教师而言,其要明确科学学科的特性,以科学学科为载体,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意识到观察能力提升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可通过讲究方法有效观察、比较归纳理性观察等一系列教学策略的实施,提高学生参与科学观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科学观察的良好习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得学生有所收获,顺利达成科学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谢蓉蓉.让记录单为观察助力——以“水滴里的微生物”一课为例[J].教育观察,2020,9(27):83-84+104.
[2]张婵.小学低年级科学课堂观察的有效性提升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29.
[3]代鹏.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持续观察的能力——以《动物的卵》教学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0):83-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