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初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宗旭意
[导读]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合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将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解决,提高道德与法治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帮助他们将学习的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不仅是智育的需要,也是德育的重要需求。

义乌市苏溪镇第四小学 宗旭意

【摘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合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将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解决,提高道德与法治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帮助他们将学习的生活应用于生活。这不仅是智育的需要,也是德育的重要需求。笔者将结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10课《我们不乱扔》内容进行阐述。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生活化教学
        在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前,教师应通读教材,并根据校情、班情、学情,结合学生身心发簪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小学生拥有的道德评价相对比较狭窄,他们一般只会用“对错”、“好坏”、“是否”来判断行为个体,而对行为本身的认知相对匮乏。在这种知识与经验都不充分的前提下,遇到问题只能靠教师讲授,那会造成道德与法治的应用范围缩减,效果相对而言大打折扣。且通览教材发现,道德与法治教材尤其是低段教材的内容十分简略,需要师生结合生活化的知识来进行解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活化的应用,增强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显得至关重要。
        一、随风潜入夜——明确生活化教学意义
        “立德树人”是小学生的本质需要,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需求,课程的学习应当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融于生活,提高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应对能力。生活化的理念加持,是教材的需要,是学生德育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需要。在《我们不乱扔》一课中,将生活中的垃圾分类融入,更有助于美好校园的创建、个人卫生的保持、人类文明的进步等。
        二、润物细无声——寻找生活化教学资源
        生活中有很多素材都可以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上,当然,这些资源都需要教师进行挖掘、审核和整理。生活中有很多真实的现象,真实的新闻,在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分类收集,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书本的理解。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也应该好好得到利用,想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惟其如此,学生习得的内容才是全面、真实、立体生动的。
        三、晓看红湿处——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将生活化的理念结合起来,同时要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角度来体悟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带进课堂,将学生喜欢的形式带进课堂,将学生乐于接受的评价方式带进课堂。
        1.佐以内容寻生活
        在生活化的内容选择上,一定要选择学生所熟知的内容,从自己身边的例子着手,教师的授课可以结合更多的生活实例,如上述所提到的班级、家庭、社区照片,日常各科任老师的评价等。要结合更多学生身边的实例,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理解度。
        2.佐以形式探生活
        课堂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进行呈现,不能只停留下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要突破以教师的教为主题的课堂,要求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扎实推进课改实验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尝试多融入情境式教学替代纯文本解读,融入对话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种课堂新样态,增加学生的课堂体验感,使课堂富于生活化、生态化、生机化。努力实现“一课一得”,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引导学生改进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体验,有所收获,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体验式教学中衍生出发展性思维,最终外显为综合素质能力,继而服务于生活。
        3.佐以成果觅生活
        成果可以理解为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也要根据学生生活中的表现来开展。原因是道德与法治的效果,只有外化为生活中,我们才能在日常行为中进行评价。如果符合日常行为规范的,我们可以说这节课的实际效果达到了,如果仍然是口不对版的,那说明教育仍未落到实处。更多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应用发展性评价,不以单一的学科终结性评价来评判教师和学生。创设与优化多元教育环境,采取多元教育策略,实施多元评价,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可以通过小组展示、集体评价等环节来反馈课堂。
        三、花重锦官城——解决生活化教学问题
        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问题,教师多重知识的传授、观点的灌输重于习惯的养成、思维的锤炼,这也是该课程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和挑战。
        1.课前预知促生活
        在道德与法治课前,教师要深入上课班级、上课学生,对班情、学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了解。这样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将实际情况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所触动。纸上谈兵,大家都只是在谈别人的故事。如果深究在自己身上,那么效果便会有所不同,得到的触动与收获也会有所不同。一般,笔者会通过口头调研、与任教班级教室进行访谈、学生访谈、做游戏等方法进行提前预知。
        2.积极备课进生活
        针对不同的情况,备课便有所不同。《我们不乱扔》这一课上,要结合的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也有所侧重。针对平常文明习惯较差,经常卫生扣分的班级,要深入学生家庭和学生内心来深究不注重卫生的原因。针对垃圾不会分裂的班级,将对“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可腐烂垃圾”、“有害垃圾”进行细究,可以插入微课、结合垃圾分类小游戏、争创垃圾分类小卫士等活动一起进行。针对不同的情况,教师要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3.乐于探究迎生活
        上课毕竟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教育不能和生活脱节,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也应当服务于生活。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分析,不是告诉他们怎么样就可以了,一定要加强生活实践,让教学目标与生活目标相结合,促进生活化教学的生态化、生成化、生机化。
        总之,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要挖掘生活化的资源与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展开生活化的评价,让学生做好知行统一,加强德育效果,让小学生真正将道德与法治贯穿于生活。
参考文献:
[1]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柳琴珠.基础教育研究. 2018(18).
[2]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J].崔显花.华夏教师. 2018(20).
[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研究[J].刘梅华.课程教育研究. 2018(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