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问题,上好略读课文——以部编三年级下册第21课《我不能失信》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张素卿
[导读] 略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的阅读实践服务,在教法与学法上要有别于精读课文。聚焦核心问题能够精简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提高略读课文教学实效。

福建泉州永春县第三实验小学 张素卿   362600

摘要:略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的阅读实践服务,在教法与学法上要有别于精读课文。聚焦核心问题能够精简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提高略读课文教学实效。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到心中有核心问题,以核心问题贯穿课堂始终,搭建一定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真正读文和思考,进行深度学习。
关键词:核心问题;贯穿始终;搭建支架;扶放有度
        略读课文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的阅读实践服务,在教法与学法上要有别于精读课文。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时存在的问题有:教学方向定位不准,教学任务过多,教学帮扶过多。笔者尝试以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我不能失信》一课为例,谈谈如何精准定位略读课,聚焦核心问题,落实语文要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让核心素养落地的目的。
        一、定准核心问题
        什么是核心问题?课堂上指向教学目标达成的、具有高度整合特征的提问,即为核心问题。一个核心问题往往精练地涵盖了课堂的核心内容,是语文课堂上问题设计的总向导。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需要执教者在准确把握编排意图、文本特征与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两个核心问题,再根据核心问题,设计出二级、三级的问题,层层递进地走向深度学习,实现课堂的精简高效。
        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核心问题比较容易把握,一般来说,课前导读中提到的阅读要求、阅读任务即是本课的核心问题。以部编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1课《我不能失信》这一篇略读课为例,课前导读的最后一句“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是该单元语文要素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的要求体现,既指出了学习探究的任务,也给出了学习探究的方法。因此,可以把这项任务定为本课教学的核心任务。
        二、聚焦核心问题
        1.核心问题贯穿课堂
        课堂核心问题往往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它指向完成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为落实语文要素服务,帮助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最终达成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核心问题能够牵一发动全身,吸引学生进入到有一定思维深度的课文研习过程当中。因此,核心问题应该成为整堂课的母问题,成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的方向性问题,其他的子问题则是对母问题的细化与深化。
        以《我不能失信》为例,依据该课的核心问题,既要关注难句内容的理解,也要关注读懂难句的方法。围绕主问题而设的子问题都为完成运用方法理解难句的任务服务:(1)静心品读难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目的是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方向。本句如果仅从字面上看,没有生僻字,意思也明白。难在文字背后的思想与信念,引导学生品读质疑,发现“重要词语的意思”“看似矛盾的地方”,为他们的深入思考找到方向。(2)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很没劲”的意思和表现,让学生通过聚焦文字,联系生活,明白“不失信”的不容易,呼应导读提示中的第二句“生活中要做到时时处处守信是很不容易的”。(3)产生“很没劲”却“不后悔”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关注宋庆龄与父母对话时的语言和动作,体会不失信的原因,感受到幼小心灵中对诚实守信的坚守。这几个问题串起课堂的主要脉络,推动教学的进程,最终解决教学的核心问题,实现教学目标。
        2.巧妙搭建学习支架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这需要执教者依据文本与学情做出充分的预设,并通过预先搭好的支架,帮助他们轻松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如何巧搭支架,帮助学生化解阅读实践中的困难呢?以《我不能失信》一课为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1)不以难句为难,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2)无法理解“不失信”背后的信念坚守。因此可帮学生搭质疑、探究、演读之架。



        第一,搭“质疑”之架,读出句子之“难”。自学课文即可知宋庆龄是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句子“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表面不难理解。这就需要搭一个“质疑”的支架,以帮助学生找到深入思考的切口,透过浅显的语言文字读出潜藏的精神内涵:细读句子,哪些词引起你的注意?有没有看似矛盾的地方?当学生提出“没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很没劲又不后悔”等问题时,再带着问题回到课文中去,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第二,搭“探究”之架,体会“没劲”之因。学生提出问题后,找到学习探究的方向,接着要引导孩子通过阅读文本,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没劲”的意思,明白“没劲”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再进一步体会“没劲”的原因。读文探究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习的核心环节。
        第三,搭演读之架,体会信念之坚。“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1]一般地,低年段以精读为主,第二学段开始学习略读。略读是泛读,是只求概览大意的读书法。略读课上的读书,以略读为主,重在训练学生默读、浏览等阅读能力。但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有时可以灵活些。以《我不能失信》为例,本课很大的篇幅是人物的对话,而勾连单元习作要素“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分析本单元所有课例后发现,这篇文章最能给学生以习作的启发,即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特点。而让学生明白这一特点的最好办法,是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创设边读边演的环节即是为了帮助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当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3.准确把握扶放尺度
        略读课有别于精读课在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注重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进行相对独立、自主的阅读实践,重在方法的迁移和内化巩固。”[2]因此,略读课的教学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自主与教师的主导的尺寸,导在课堂的关键处、必要处、难点处。
        (1)放手才是硬道理。略读课文是学生进行阅读实践,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进行运用迁移的过程,因此,放手才是硬道理。教师在课堂上习惯性地占据主导地位,不放心的包办,或者是好心的精耕细作,实际上都是不恰当的“夺权”,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进行语文实践的时间。教师要敢于解决思想,把放手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不必担心“无作为”,事实上,略读课的美好境界即是实现“无为而治”。
        (2)不妨多一些合作。学习的内核是思维的参与。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3],任务适恰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习的真实发生。当学生在与同伴一起分享学习心得、倾听彼此观点、进行互动评价等合作学习时,他们的注意力是专注的,思维是活跃的,表达观点时,先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想办法把网状的思维变成线状的思维,这个过程即是学习真实发生、进行深度学习的过程。《我不能失信》一课中,学生对“很没劲”“坚定的信念”的讨论,即是进一步深入会文本、交流碰撞、深度思考的过程。
        (3)扶在该扶的地方。略读课主要是学生自己读自己悟,不等于老师可以做甩手掌柜,老师的作用在于引和导。引着“学习之船”准确把握方向,使其自主不断前行。而在拐弯处、阻塞处,该“导”就“导”,这样才能保证小船不偏离方向。《我不能失信》中,让学生读句子质疑、理解不后悔背后的信念等即是必要的扶,恰当的导。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虞大明.略读课的另一种可能:名师虞大明的教学实践与思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11:351.
①本论文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小学部编教材习作‘读思达’教学法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编号:KCX20200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