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小学语文自主预习的现状及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吴献安
[导读] 预习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进行预习的目的是为了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解,以便于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教师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慢慢的爱上语文学习,从而将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进行,并将被动的预习变为主动的预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预习的效率。

浙江温州市瓯海区娄桥河庄小学    吴献安   325000

摘要:预习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进行预习的目的是为了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解,以便于我们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教师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慢慢的爱上语文学习,从而将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进行,并将被动的预习变为主动的预习,从而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预习的效率。因此,下文我们将针对高效课堂小学语文自主预习的现状以及相应的策略进行主要的分析。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语文;自主预习;现状以及策略
        引言
        在语文学习中,预习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进行预习,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就可以少走一些学习上的弯路。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减少教师教学任务的难度,但是这种情况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要求非常高。如果学生的预习效率低下,没有在课前进行主动的预习,反而会浪费语文课的时间。教师要教会学生进行高效、有效的预习,使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学习课本上的知识,从而提高整个语文课堂的效率。
        一、小学语文预习的现状
        1.预习模式过于单一,缺少个性化的预习内容。教师一般会将预习的任务布置成作业,让学生晚上回家预习明天所要学习的内容,且对每一篇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都会布置相同的预习任务,这使得预习任务过于的单一。在小学的语文课中,预习的任务一般是将所要学习的课文朗读熟练,对课文中的生词进行会读、会认,把握整个文章的内容,从而理清文章的缈落。这样的预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讲过于的单一,教师没有将每一篇课文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预习要求,使得学生很难掌握文章中所要表达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2.预习只做要求,检查和反馈较少。教师只将预习看作是一项机械化的任务,并未引起过多的重视,使得教师没有进行检查和反馈。班级中的学生是一个整体,那么在集体中必然有认真听话的学生,也必然会出现阳奉阴违的学生。教师如果不对预习任务进行检查和反馈,学生自然会不对预习任务引起重视,长此以往下去,可能班级中学生没有人会做预习任务了。
        3.缺少成果展示和激励。预习这项任务一般是学生在家独立完成的。有句话说的好,叫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进行预习的效果自然各不相同。有的同学可能准备的充分又认真,而有的同学则糊弄了事。教师完全忽略了成果展示和激励这一环节。如果这种情况长期的持续下去,必然会对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预习的效果产生影响。
        二、解决策略
        1.重视预习方法指导
        任何的问题都会有解决的方法,但是难点就在于你是否会找到解决的方法。学生没有任何预习的经验,所以学生在进行预习的过程之中全凭自己的感觉,但是这种预习方法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一定要将有效的预习方法传授给学生。其实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差异,所以教师应该对症下药,选择适合学生的预习方法。在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体系,给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针对不同学段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案,体现层次性和渐进性
        要想学生有效率的进行预习,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案,让学生有层次的进行预习。但是教师也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我们可以将学生的预习分成三段,第一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内的预习。在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指导,教会学生该如何进行预习,如果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在第二阶段中,学生这是在教师的细心解答中已经可以有效的进行预习,教师这是可以改变教学方法,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的方式进行课前的预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上预留出一些时间,进行预习的指导和检查。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第三阶段,这也是培养学生形成预习体系的重要阶段,我们要将预习放在课外进行,让学生使用预习单,从而形成自己的预习体系。
        3.勤于检查和反馈
        学生如果不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检查,就不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如果长时间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学生在进行预习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长此以往必然会对预习不在积极,失去对预习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教师而言,教师一定要勤于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的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4.重视相互监督,持之以恒
        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想发育还不够成熟,他们的坚持需要在老师的监督才可以做好持之以恒。所以,为了使预习这个习惯一直保持下去,教师要提高对学生的监督能力,确保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在提高对学生的监督力度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成果展示,定期的举办学生之间的预习交流会,改进相互间的不足,从而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
        5.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
        学生的意志力除了受到教师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家长的影响。教师应该与家长联合起来,让家长提高对预习的重视程度,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检查,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三、总结
        综上所述,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做好课前的预习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的进行课上的学习,从中加深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教师一定要将预习落实到位,让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2]周学能:《小学语文教师》之《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操作》2007年第12期
[3]倪雪雁:《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预习》,教学在线,2010(12)
[4]乔田清:《浅谈小学语文不同阶段预习的设计和使用策略》,语文世界,2017第6期?
[5]李春英:《浅谈小学语文预习单设计的几点不同》,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