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贯彻语文要素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肖哲
[导读] 在当前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语文素养这一概念逐渐成为语文教材中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其作为教学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教学编者的意图与内在,从而更好地提升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

福建福州市麦顶小学 肖哲    350007

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语文素养这一概念逐渐成为语文教材中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其作为教学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教学编者的意图与内在,从而更好地提升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从学段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入手,对语文要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贯彻进行分析,期望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学科;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作为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一般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学习习惯等内容[1]。对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其每册、每个单元都会对语文要素进行明确,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相关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形成科学的、完善的语文知识体系。另外,语文素养又作为《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在某一册教材、某一单元的具体化要求的,是教师备课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每一篇课文的语文要素,对学生夯实语文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注重教学目标与学段、单元目标的比对
        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其所面临的学习目标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要素,教师需要有效掌握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语文课文内容中所展现的语文要素来明确某一课堂的教学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重视语文要素与学段目标、单元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避免因差异性明显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情况发生。
        (一)教学目标下的语文要素与学段要求
        以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其存在诸多语文要素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的目标要求以及第二学段中提到的“初步把握课文内容”这一要求,例如:“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句子”、“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等语文要素与新课标第二学段习作要求中的“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相呼应。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贯彻语文要素,需要教师将语文新课标要求与学段目标进行结合,从而有效明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以此提升其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目标下的语文素养与单元目标
        在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的课文都具有共同的主题或内涵,即一个单元语文课文所对应的语文要素是相同的。以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主要由《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这四篇课文组成,其所对应的语文要素分别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一边默读一边想,回答问题”;“在课文中找一找”;“联系生活实际”。这四个要素的内涵相同,都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展开思考。针对这一情况,语文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单元目标进行了解与掌握,即在掌握整个单元课文立意的基础上开展整体教学,以此实现学生在多个语文要素的引导下均衡、全面发展。
        二、确定教学内容中的语文要素
        为了贯彻落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文要素,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明确教材以及相关教学内容中的语文要素。
        (一)关注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
        在三至六年级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都会明确表示在每一单元的导语中,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三年级以上学生的语文课程时,重视单元导语中语文要素的体现,并积极引导学生研读这一部分的语文要素,从而为其课文学习以及课后阅读提供的学习正确导向。以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导语为例,其隐藏的语文要素为“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针对这一语文要素而言,该单元是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句子含义、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以此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进而提升其阅读水平与能力。另外,由于该单元主要表达的人文主题为“多彩的童年”,是需要学生在了解课文中人物的童年生活趣事的基础上,针对身边的人物、故事、情节进行描述,这就离不开语文习作这一教学内容,与此同时,这一教学目标与单元导语中的“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这一要素密切相关。为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在明确单元导语语文要素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优化。



        (二)落实课后练习中的语文要素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而言,课后习题是突出语文要素的存在,其具有落实语文能力训练、点明语文教学方向的作用,所以,教师需要利用课后习题来充分体现语文要素。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爬山虎的脚》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解答“默读课文,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 )。”这一课后习题,最终让学生学会最为基本的观察学习方法。《爬山虎的脚》这一篇课文是其作者对爬山虎进行多维度观察的结果,而这一课后习题的解答能够让学生代入作者的角度,对爬山虎的“脚”相关的语段进行仔细阅读。针对这一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对教学板块进行优化处理。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视线聚焦到 “爬山虎往上爬”的相关语段,以此来明确解题的方向;其次,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就题目中的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开展广泛的推想,并带着自己的推想或问题在此进入到语段的阅读中,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深层发展;最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对语段中的关键词进行提炼与总结,并能够运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最终完成解答。在这一过程中,课后习题与相关教学流程与内容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不仅体现了课后习题的内生价值,还有效促进了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贯彻落实,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2]。
        (三)重视“交流平台”的语文要素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作为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其拥有具化语文要素的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梳理整个单元的语文要。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并抓住“交流平台”这一模块,从而强化对语文要素的教学。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交流平台”时,引导学生发现归纳“课文中的许多段落,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清楚”。然后任教第四单元“交流平台”时,进一步抓住“关键语句能帮助我们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方法让学生进行探讨,并举出相关例子;其次,教师可以引出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来进行列提纲,如第一段写实验准备,第二段写实验过程,第三段写实验结果,第四段写实验后的启示。每段话围绕着一句话,一个意思来写。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交流平台”来突出语文要素,进而在多个角度下锻炼学生,实现“学—说—用”的递进发展,全面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三、教学设计要依托语文要素
        (一)设定符合语文要素的教学目标
        基于语文要素来设计教学目标,能够有效保障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贯彻落实。例如,在进行《肥皂泡》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要素、课后习题等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是熟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对文中描述泡泡的词语进行分析、理解。二是要求学生在联系上下文或实际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文中难点句子,进而体会作者的心理。三是要求学生进行大胆想象。通过这种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教学目标的引导,才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围绕语文要素设计教学活动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围绕语文要素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在进行《剃头大师》这一课文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该单元的语文要素设计如下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初步阅读课文之后,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让其寻找“剃头大师”和“害人精”的真实身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理解课文;再者,教师需要引领学生精读课文,并对课文中难懂的句子进行;最后;教师可以部分任务描写片段来要求学生进行赏析,让学生体会其真正内涵。在如此紧扣语文要素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提升了教学效果[3]。
        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贯彻语文要素,教师需要在充分挖掘教材中语文要素的基础上,围绕其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以此提升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储广林. 把语文要素落实到教学环节中[J].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0(8).
[2]张小琴. 紧扣文本教材 落实语文要素——"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教学谈[J]. 小学教学参考, 2020(1):79-79.
[3]田秀华. 精准解读助力系统,落实统编版语文要素[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 201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