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张计园
[导读] 当前初中学生的生活本身处于错综复杂的环境之下,他们的成长历程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其心理状态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此类现状都说明当前的教育工作需要有效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展开分析。

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冶峪中学 张计园

摘要:当前初中学生的生活本身处于错综复杂的环境之下,他们的成长历程也发生了明显改变。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其心理状态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此类现状都说明当前的教育工作需要有效地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展开分析。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研究
        引言
        如果说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其中浓墨淡彩的重要一笔。在传统教育中,很多教师并不注重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很多青少年缺乏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遇事容易偏激,最终酿下悲剧。尤其是农村初中生,他们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从小缺少关爱,缺少父母正确的教育,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既要做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也要做叩开学生心门的心理导师。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由于在现行升学体制下,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自我调节,极容易出现孤僻、自卑、厌学等不良心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念之一是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培养身心健康、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利用道德与法治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针对学生的性格、人格、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疏导,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从学生的观念与思维逻辑层面入手,部分内容存在重合现象。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处事方式进行分析,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优化,这样才能保证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革新程度,使课程对初中生起到有效吸引。此外,两者在教学中都坚持以学生为主导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合理引入心理教育内容,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不仅能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更好地处理与其他同学、家人、集体之间的关系,学会应对生活的各种挑战,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在教材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涵盖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也被纳入了当前思政教育的目标中。教师在开展教学的环节中应该将能力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摆在相同的层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重视人文教育和品德教育的结合,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能力要求。


例如在“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并且了解整个世界因为生命而变得丰富多彩,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追求生活中的情感元素,学会在情绪调节的基础上增强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不难看出,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部的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也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二)开展活动,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比如,评选班级的“诚信之星”和“美德少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增添正能量;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读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知识和心理疏导技巧;举办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讲座、征文比赛、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应用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
        (三)构建正确的教学理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入到课程中。首先要构建正确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往往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也没有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影响心理健康教学的效果。故此,今后要将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内容相结合,具体如下:(1)教授学生怎样做人,使其明白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理解正确的道德理念。(2)围绕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构建课程目标,将心理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3)定期对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进行汇总分析,找出问题与不足,对后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调整。
        (四)合理应用典型案例
        道德与法治课程还要合理应用典型案例,不仅要保证案例内容的深度,还要具备发人深省的作用,最好能够直击学生心灵,使其与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产生共鸣,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扬起自信的风帆,走自立自强之路》时,要利用合适的教学案例,例如国家运动员桑兰的感人事迹,以及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些都能够强化学生的三观与认知,使初中学生在学习与成长时养成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的生活态度,这种良好的生活态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结束语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并且寻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策略。在后续的教学环节,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原则,从而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和空间;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到教学开展形式,培养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与行为模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兴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策略——以部编七年级上册《增强生命的韧性》为例[J].文理导航(上旬),2020(08):69-70.
[2]胡晓菲.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分析[J].学苑教育,2020(15):88.
[3]刘万彪.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教育,2020(18):9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