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师幼互动中的常见语言句式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5月   作者:张永玲 郑非非
[导读] 著名个体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指出: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怎样鼓励幼儿?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鼓励式语言。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区直幼儿园   张永玲 郑非非

摘要:著名个体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指出: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怎样鼓励幼儿?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鼓励式语言。
关键词:教师语言 描述型鼓励 感谢型鼓励 授权型鼓励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的语言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决定孩子是从此走上“坏孩子之路”,还是孩子从中获得力量和勇气,进而成为一个懂规则且自律的人。旧有的语言习惯“不要跑,你会摔倒”“不要弄乱”“收拾玩具”“你的鞋穿反了”“你真棒”“你做的对”等,总是让我们开口就是对孩子进行命令、指责、说教与表扬。研究表明,成人的命令、指责、说教、表扬等并不能促进孩子长期良好发展,而鼓励则会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幼儿教师应如何改变旧有模式,使用鼓励性语言?鼓励性语言的技巧有哪些呢?
        著名个体心理学家鲁道夫 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指出: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励是教养孩子的重要部分,可能孩子出现不良行为的原因,就是缺乏鼓励。被鼓励的孩子会积极向上,内心充满力量。鼓励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和过度保护行为,从而不会令他们气馁;另一半指的是学会鼓励孩子,只要我们表达出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我们就鼓励了孩子。[ 【美】鲁道夫·德雷克斯?,?【美】薇姬·索尔兹?著《孩子:挑战》]鼓励不是对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我们都去鼓掌、欢呼、评论或者表扬,而是我们要看到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勇气。鼓励这件事儿说起来似乎不难。但是很多老师在开始的时候,真的是不知道怎么鼓励孩子才好。
        案例一:珍珍是中班老师,早餐后她带领孩子来到户外活动区,孩子们很兴奋,有的玩滑梯,有的玩秋千,有的玩平衡木,还有的在追逐打闹。珍珍老师看到一个小朋友试图从滑梯的滑道口往上爬,赶紧走到她面前说:不要这样玩滑梯,如果小朋友从上面滑下来很危险,应该从楼梯走上去。然后又走到玩秋千的小朋友面前说:不要荡的太高,碰到其他小朋友怎么办?走到平衡木旁边说:把手臂打开,保持平衡...
        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的爱心,但是也看到老师使用了错误的语言。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说的话似乎是在鼓励孩子,但有可能我们给予的可能是说教、指责、建议。中班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上,完全有能力照顾自己,可以熟练使用各种游戏器材,完全有能力避开摆动的秋千、躲避碰撞和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珍珍老师的语言充满担心、不信任,无法让孩子对自己建立信心和获得更多游戏技巧。
        案例二:天天是今天的小值日生,今天她把积木区收拾的干干净净后找到老师,说明自己任务完成的很棒,老师看了看积木区很是赞赏,对天天说:你很棒!收拾的非常干净。天天开开心心的跑开,继续向其他小朋友展示她的劳动成果。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赞美、表扬了天天。赞美作为鼓励的一部分,则需要谨慎使用。


赞美容易让人变得脆弱,会让孩子依赖他人的评价,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寻求认可上瘾症”,开始的时候,赞美会让孩子很开心、很自豪,可是下一次孩子再去做事的时候,目的可能就不是单纯的把事情做好了,可能还会想到“这样做会老师会不会高兴”?过多的赞美让孩子把事情做好的目的倾向于为了取悦别人,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表扬。如果下次没有得到赞美,会很有挫折感。鼓励是正餐,是管饱的,是给予能量的,多多益善;赞美是甜点,不可以没有,但是不要多食,多食无益。
        旧有的讲话模式根深蒂固,我们一张嘴可能就是对孩子的批评、指责或者是给孩子一些建议、表扬。所以我们需要练习如何使用鼓励。鼓励有三种句式,只要掌握鼓励的三句式,就可以轻松、正确的说出鼓励性的话。
        第一:描述型鼓励。简单地说描述型鼓励是我们把那些用眼睛看得见、用耳朵听得到、用我们的身体能够感受到的事情,用语言描述出来。例如,面对一个正在美工区进行操作的孩子,他不能较为熟练的取放和使用水彩颜料,每次使用水彩颜料后桌面和衣服都会弄脏,今天她专注的使用水彩颜料,桌面和衣服明显干净很多,此时可以这样对孩子的行为加以鼓励。“宝贝老师看到你今天使用水彩颜料,桌面和衣服很干净,比昨天干净了好多”。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个孩子,当你听到老师具体的,而且中肯的描述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第二:感谢型句式。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真诚地对孩子的行为加以感谢。比方说午餐时,孩子将掉落在桌面上的食物,收拾并擦净桌面,教师可以说“谢谢你吃完午餐后将桌面收拾的干干净净。”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鼓励。
        第三:授权式鼓励。授权式鼓励意味着我们给予孩子权力,意味着我们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孩子自己是可以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去发展出目前他还不具备的能力。比方说“老师相信宝贝儿,可以处理好和小朋友之间的关系。”“老师相信你宝贝已经长大了,可以自己处理这件事。”想一想,当我们用这样信任的、真诚的语气去跟孩子说话,鼓励到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想法是什么?孩子是不是会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此外,描述型鼓励、感谢型鼓励和授权式鼓励三种句式可以串起来使用。小班新入园,因为入园焦虑洋洋小朋友像小尾巴一样整天的粘着我。有次,趁着他开心的时候,我跟他约定:“洋洋,老师需要给小朋友准备水果当加点,需要你自己到喜欢的区域里游戏,半个小时后,我会来找你吃加点,你可以做到半个小时自己游戏或跟小朋友游戏吗?老师会帮你定上时间。”之后的半小时里洋洋在娃娃家游戏,时而自己完时而跟旁边的小朋友交流,时而看看正在切水果的我。半个小时后,我邀请洋洋和小朋友一起吃水果,然后我就非常真诚的跟他说:“洋洋,我看到在我切水果的时候,你一直在自己游戏或者跟小朋友玩,谢谢你的配合。由于你的配合。我才可以把水果切完。我相信你有能力自己玩或者跟小朋友玩更长时间。”当老师真诚的、又非常具体的描述场景,对孩子致谢,给孩子授权的时候,相信孩子是内心充满力量,下一次更愿意合作的。
        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师不能期望几次鼓励就能产生良好效果。鼓励的重点在于重视孩子做事情的过程和行为,并给孩子自尊和成就感,这样才是能支持他们继续成长下去的动力,才可以培养出孩子内在的勇气,让孩子有勇气有能力成长为他们想要成长的样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