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21/7/8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8期   作者:娄佳慧
[导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地区之间、
        娄佳慧
        身份证号码:41072619930905****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的交通运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道路桥梁工程作为当前建设越来越频繁的工程项目,提高其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以便于满足经济建设需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道路桥梁工程存在诸多病害类型,为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为人们出行提供安全、良好的交通环境,需要采取科学的施工处理技术,优化道路桥梁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我国道路桥梁;施工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纵深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也随之完善,其中市政道路桥梁作为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为城市居民的安全出行提供了支持。而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期间,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工程建设中会出现一些常见病害,进而对城市建设发展和城市居民安全出行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市政建设单位应立足于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建设现状,针对工程常见病害,注重施工处理技术的优化使用,才能保证市政道路桥梁工程质量。鉴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特点,进一步分析工程常见病害,并从技术层面提出有效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常见道路桥梁工程病害
        1.1裂缝病害分析
        由于道路桥梁长期暴露在外部环境中,而且在我国车辆保有量越来越高的社会背景下,对其使用次数极为频繁。并且在物流高速发展下,道路桥梁需要承载不同重量。同时道路桥梁的桥面以及路面多采用半刚性结构。虽然能够有效的增强铺装层的强度,但一旦受到温度影响,特别是温差较大时,极为容易产生裂缝病害。比如在北方地区,因为早晚温差大,会导致路面结构的承受压力性能有所下降,最终造成桥面或者路面出现裂缝质量病害。另外一方面,道路桥梁在长时期使用后,其车行道路铺装层相比于人行道路,裂缝病害发生率更高。主要原因即是车辆通行过程中会出现超载、急刹车等现象,进而对地面造成一定程度的挤压和磨损,形成路面凹陷或断裂层的情况,严重危及道路桥梁工程质量安全。
        1.2地基沉降病害分析
        道路桥梁工程出现不均匀沉降是其常见的质量病害类型,一般情况下,地基沉降会诱发桥面出现裂缝,严重会引发桥梁坍塌或桥梁损毁等质量安全问题。结合工程实践来看,出现地基沉降的因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环境复杂性的影响。因为道路桥梁工程基本为露天施工,周围环境对施工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环境变化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很难控制地基施工质量。另外,如果在已有工程附近开展其他作业活动,对地基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也会导致地基沉降。(2)设计原因。施工人员对地基的操作主要是依据设计图纸和要求而开展的。如果设计方案中对地基处理的规范不完善、材料选用不合理、施工防范不科学等,也会导致地基质量受损,从而引发后续不均匀沉降现象。(3)施工因素。施工技术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对地基沉降具有直接的影响。一旦施工人员未按照相关标准开展作业,就会出现违规操作,比如偷工减料、工序颠倒、粗糙施工等,均会促使道路桥梁的地基稳定性和安全性面临威胁,其是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2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2.1地基不均匀沉降施工处理技术
        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地基不均匀沉降作为常见病害之一,会影响工程建设质量而威胁人们的安全出行,不仅如此,还会缩短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使用年限,不利于工程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必须注重地基不均匀沉降施工处理技术的有效应用。首先,加固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在工程表面运用加固材料进行全覆盖处理,以改变工程的截面面积,进而有效提高工程的承载能力。其次,水泥砂浆置换地基土质,提升地基稳定性。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之所以出现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是因为地基稳定性不够,而地基稳定性不够原因在于地基土质松软。因此,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建设期间,应明确地基土质条件,后根据工程建设要求,对地基进行有效加固处理,提高路基稳定性,以避免地基稳定性不够而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若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由于地基土质为软土质才出现不均匀沉降,应考虑采用地基内土质全部置换来改良地基土质,以达到提高地基稳定性的目的,进而从根源上解决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确保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能够长时间保持安全运行状态。
        2.2裂缝施工处理技术
        裂缝作为市政道路桥梁工程常见病害之一,若修补不及时会引发其他病害的形成。因此,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中应用裂缝施工处理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按照工程裂缝面积大小,裂缝施工处理技术主要有以下两类:首先,裂缝修补施工处理技术。相关道路质量监督负责人在对市政道路桥梁工程进行日常质量检查和维护工作期间,应严格仔细地检查道路裂缝,一旦发现工程表面出现小于2毫米的裂缝,应及时采取有效修补措施,以避免后续在自然环境和外加作用力的影响下出现裂缝变大问题。通常来说,对于宽度少于2毫米的裂缝,应用的修补措施主要是清理裂缝表面及周围,并在修补之前防止杂物混入,后在裂缝周围反复涂抹宽度不少于1毫米的水泥层,并在水泥层上涂抹一层沥青,以防止新涂抹的水泥受外界影响后再次出现裂缝问题。其次,裂缝填充施工处理技术。在市政道路桥梁工程日常质量检查和维护过程中,若发现出现宽度大且深度够深的裂缝,应及时采用填充法进行裂缝修补。填充材料应考虑工程建设材质,多用水泥、环氧树脂、橡胶混合物等材料进行填充。在裂缝填充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应通过测量方式来明确裂缝的长度和宽度,以便准备数量充足的填充材料,随后对裂缝进行清洁处理,使用注入器将填充材料注入裂缝,待填充材料让裂缝完全饱和后,停止填充材料的注入,并及时使用封缝胶来密封处理封口,待施工部位彻底干燥后,最后对裂缝表面进行光滑处理。在此过程中,为了保证裂缝修补效果,应全程保证裂缝的清洁度和干燥。值得注意的是在裂缝施工处理过程中,若裂缝过大,裸露出内部的钢筋,则要在裂缝处理之前,应对外露钢筋进行涂抹防锈剂进行防锈蚀处理,并要清理内部松散物,后进行填充处理。
        2.3加强后期养护
        市政道路桥梁的大型工程结构包含比较复杂的工程组成部分,市政工程的技术人员应当在全面完成道路桥梁基础部位施工的前提下,密切重视道路桥梁的各个关键部位养护措施。通常来讲,工程技术人员对于混凝土工程必须要保证达到28d的混凝土养护龄期,避免由于过短的混凝土养护龄期,导致混凝土结构无法达到应有的工程安全性与坚固性效果。工程技术人员主要可以选择洒水养护措施来保证道路桥梁的安全性,提升工程养护技术实施效益。
        结语
        经过分析可见,市政道路桥梁的大型工程基础设施经常容易产生钢筋腐蚀、本体结构裂缝、桥梁碱蚀、混凝土渗水以及破碎等常见病害。市政施工企业针对道路桥梁结构如果没有实施严格的定期维修养护,那么客观上将会增加道路桥梁的各种病害产生概率,甚至给道路桥梁的本体结构稳定坚固性带来安全隐患。具体在实践中,市政施工技术人员应当掌握道路桥梁各个部位的施工处理技术要点,结合常见的工程病害发生情况来实施全面的工程病害防控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武文永.市政道路关于沉降段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12):17-18.
        [2]王长海,郑述勇.市政道路桥梁工程的常见病害与施工处理技术[J].四川水泥,2020(12):269-2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