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赵如雄 李兵
四川省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31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公路施工项目随之增多。目前,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公路软基处理中,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具有多种优势,如桩身具有较好的耐锤击性与较强的穿透力。基于此,本文对公路软基处理中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路;软基处理;预应力管桩;设计运用;施工技术
引言
目前,预制桩基础在软土地基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沿海软土地区大量采用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进行地基处理,以其可靠的质量和合理的造价,在房屋建筑、道路交通、港口码头等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工程位于城区,周围都是居民区,环保要求严格。如采用柴油锤击入桩时噪声大且拌有浓烟油污,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不符合文明施工要求。桩基础工程采用全液压静力压桩机代替锤击桩机。降低了噪声影响,减少了环境污染。桩基施工采取静力压入法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体现了巨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1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的优点
1)单桩承载力较高。预应力管桩的桩身由混凝土制成,具有较高的强度,约50~80MPa,通过运用静压力或者锤击力,能够向较高密实度的砂层或者较高强度的风化层中打入管桩,管桩桩尖附近的持力层会产生极为强烈的挤压加固作用,有助于管桩桩身承载力的提高。
2)适用范围较大。预应力管桩具有多种不同的规格,一般厂家均能够对其进行生产。另外,预应力管桩的长度范围为10~12m,在实际中,能够根据施工现场具体情况进行灵活搭配与合理调整。
3)便于施工。预应力管桩的长度范围为10~12m,常选用吊钩钩住管桩两端,以起吊预应力管桩的桩身。一般情况下,主要选用锤击桩机和静压桩机这两种方法打入管桩。通过选用电焊法,进行接桩,通过焊接两节管桩端头的预埋钢板,以形成一个整体,安排两个焊工同时焊接同一个接头,焊接时间为10~15min。
4)成桩长度不受机械的约束。在前一节桩身打入地下以后,方可在其上对后一节桩身进行焊接,因此,能够自由掌握管桩的桩长,不会受到机械的约束。
5)具有较强穿透力。因为管桩桩身具有较强的强度,在经受上千次的锤击以后,桩身也不会发生损坏,同时能够穿透密集的砂层。桩身的损坏率不到0.5%,具有极强的耐打性。
2预应力管桩的施工工艺
2.1施工准备工作
施工现场经平整、夯实处理后,为确保桩位准确,测量人员借助全站仪等数字测量设备进行测量放线,按设计单位提供的基准点测放高程、水平测量网,确定管桩中心点并记录,复核无误后规划桩机行走路线。测量网轴线偏差控制在10mm以内,桩位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联合验收通过后施工。
2.2桩位的放样
在某公路工程中,管桩设计包括桥头一级路段与桥头二级路段,选用梅花形布置方式。其中,在桥头一级路段,桩间距为2.2m,桩长30m,桩径为40cm;在桥头二级路段中,桩间距为2.6m,桩长27m,桩径为40cm。在正式施工之前,应先对道路边线、中心线进行放样,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对全部桩位进行确定,利用石灰作标记。
2.3起吊插桩
通常采用单绳起吊插桩的方式,吊点位于距离桩顶800~1200处,匀速起吊;还要避免桩与钢梁的碰撞损伤,可以利用悬挂于桩架的旧轮胎进行缓冲,使之面向吊桩一侧的水平钢梁表面,达到预期的缓冲效果。同时,要注意桩下端与桩点之间垂直对正,具体操作方法为:将桩插入桩架—送至桩孔—平旋180°,注重控制垂直偏差,通常要控制在0.5%以内。
2.4沉桩
采用由内而外、先浅后深、先长后短的顺序,进行沉桩压入操作,使沉桩始终保持轴心受压状态,使之具有一定的受压状态、桩身沉入速度和桩身高度,并要注重送桩器与桩的中心线偏差控制,要将其控制在10mm以内。
2.5压桩
压桩时,卸掉管桩夹具,桩帽与桩周预留5cm~10cm左右间隙,桩帽与桩顶之间填放10cm厚木方作为衬垫,防止管桩桩头损坏。如果是深厚软基地质,为防止静压过大造成管桩变形、倾斜等问题,施工人员采用轻压方式,随压桩深度增加逐步增大压桩压力,压桩速度控制在2m/min以内。管桩入土深度超过500mm时,再次校正管桩垂直度和平台水平度,确保管桩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5%范围内。压桩施工应连续进行,以免软土流塑性挤压引起管桩上浮问题。压桩过程中,针对桩身垂直度偏差,通过桩机导杆调整。针对桩机导架垂直度异常,通过滑动、旋转导架方式进行适当调整,确保管桩垂直度偏差控制在1%以内。如管桩垂直度超过允许值范围,应通过多压程调整,禁止强行扳正,避免桩身断裂形成断桩。压桩完成后,施工人员详细记录桩位压桩记录和深度,合理选择管桩上浮观测点,形成真实、准确的管桩施工记录资料,以便于管桩施工完成后交业主和监理单位验收备查。
2.6接桩
当下节桩压入土层后未达到设计要求的深度,须接桩处理时,下节桩须露出地面0.5m~1.0m。接桩时,用铁刷子清理好上下两节桩端头后,先将四角点焊固定,然后对称焊接,以确保焊缝质量和设计尺寸,焊缝应连续、饱满且施焊不少于2层,焊接好后,焊缝冷却不少于8min才能继续施压。为避免应力集中,不能浇水冷却,接桩时上下段应垂直,桩中心线偏差应小于等于1mm。
3公路软基处理中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
3.1加强管桩施工质量检查
要注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植桩前的质量检查和检验,核查管桩的桩径、长度、类型及根数,检查桩头与桩纵轴的垂直度及桩身的弯曲情况,并重点检验管桩是否存在纵、环向裂缝的质量缺陷。
管桩基础施工质量的检查检验尤其重要,要保证桩身的垂直度,使其偏差在1%以内。并要保证桩顶的标高,将其偏差控制在±10mm以内。同时,对于封口型桩尖的管桩而言,可以将低压电灯泡沉入管桩内腔进行照射,直观可视地察觉锥形管桩存在的缺陷;对于开口型桩尖的管桩而言,可以选用动测法检查桩身质量。
要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法或高应变动测法,检测管桩基础工程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中的锚拉桩必须加固试桩的顶部,并不得选用工程桩。对于静载检测不合格的要进行加倍复检,仍不合格则采用高应变分理处测法进行抽样检测,并提出针对性的补强措施。
3.2桩偏位处理
避免管桩位移一是根据设计的桩位布置合理选择压桩顺序,达到减小挤土效应来避免桩身位移。确保桩机施工在软土地基压桩时按顺序行走,避免扰动地面土层,引起管桩位移。二是桩机压桩时确保机身水平,不倾斜。压桩过程需要有一定的垂直行程高度。因此需在压桩机第一、二行程中严格控制桩身垂直度。打桩速度也需相应进行限制,沉桩速度应控制在1m/min左右,能正确反映每层土体的抗剪能力,防止产生桩倾斜。当地基表面有较大的石块和其他较大的坚硬障碍物时,应及时清除障碍物,避免桩压偏,产生位移。
结语
通过选用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能够有效避免出现桥头跳车现象,有助于桥头路堤工后沉降的显著下降,有效改善行车环境。尽管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的施工成本比较高,不过与其他软件处理技术相比,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能够获取更好的软基处理质量,同时有助于运营条件的改善与养护、运营成本的降低,从长期角度来看,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值得大力推广与运用。
参考文献
[1]GB13476-2009.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GB50202-2018.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2018
[4]JGJ106-2014.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