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目前,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框架结构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施工技术,该项技术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且自重十分轻,空间分割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为管理提供便利,因此得到广泛应用。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施工企业需要不断提高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水平,加大创新力度,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程的质量,推动建筑行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运用
1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概述
在控制施工质量风险、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框架结构不论是钢结构框架还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是框架剪力墙结构,由于其较好的延性和整体性,在不同时期建筑房屋发展阶段的抗震性能都能得到满足,成为一种典型的“主流结构”。钢筋混凝土现浇式框架结构相对于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在建筑施工中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和施工简便性,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在现浇框架结构房屋施工现场,由钢筋箍筋、模板的支拆、混凝土现浇、脚手架、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组成的施工荷载不断增加,无形中会对下部结构荷载带来影响。
在模板工程安装环节,工程施工危险系数颇高,施工复杂,易出现质检问题。例如,在施工中搭建完模板后,如果模板系统达不到规定刚度、强度或稳定性,则会使混凝土构件产生变形、开裂,严重的会使整个模板系统垮塌。所以,在模板组装过程中,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势在必行,否则会出现人为错误,将会在混凝土强度、构件截面尺寸、附加偏心距等方面影响结构可靠性。
在模板脱模剂施工环节,脱模润滑产品一般分为矿物油类、乳化油类、水质类、聚合物类。模板脱模润滑剂是一种涂抹于模板内壁起到润滑和隔离作用,具有容易脱模、不污染混凝土表面、不腐蚀模板、涂刷简便等特点。不同材质的模板以及不同施工条件和饰面要求,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脱模剂。
在钢筋箍筋工程施工技术环节,如果建筑框架结构的梁柱节点核心区域强度不足和延性不够,那么在核心区域既要承受柱子传递来的压力,又要承担梁端和柱端的弯矩和剪力的时候,假设排除建筑材料问题,在地震荷载反复作用下,核心区混凝土受剪压复合应力,就会造成核心区出现交叉裂缝,极大降低节点区域抗震强度,最终导致框架结构体系变为结构可变体系,形成坍塌。造成这一局面的初始点就是现场的施工工艺方法,导致梁柱节点箍筋绑扎很难达到设计要求和规范标准。
2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应用问题及对策
2.1问题
钢筋工程是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的主要部分之一。文章以建筑工程框架结构钢筋施工过程为例,对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其主要问题包括规格和标准缺乏统一性、焊条的型号适用性不佳、箍筋尺寸大小和标准严重不符、焊接接头稳定性不佳等。为了改善上述不良情况,则需要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全面排查,明确问题发生的原因。在该过程中,如果存在发展不稳定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以防长时间存在问题对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
2.2对策
目前,随着城市化步伐的逐渐加快,用地紧张问题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一大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建筑行业提出了高层化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节约用地资源,但是同时也直接导致框架结构施工难度增加,质量控制工作难度加大。其主要原因在于高层建筑的加重力及负荷力较大,需要相匹配的墙体和柱体对其进行支撑。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其质量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使用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致使框架结构模板、钢筋和混凝土等结构的作用无法达到工程预期标准。工作人员需要对框架结构施工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了解控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此采取合适的技术方法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3在建设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时采用的施工技术
3.1放线测量技术的应用
在开展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建设时要在建设之前进行放线测量工作,可以利用此工作保证剪力墙结构建设位置的准确性。在开展放线测量工作时要以设计图纸为依据,在测量中要以国家规范标准进行测量工作。为了实现放线测量工作的准确性,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放线测量技术且运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量,经常采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包括:全站仪器设备与激垂准仪设备。在开展放线测量工作时要将建筑工程实际的施工环境考虑在内,还要重视中轴线控制网的应用保证测量结果达到准确性要求。在测量工作完成后需要审核机构对测量的结果进行标准性审核,进而进一步保证测量的数据达到精准性。
3.2在框架梁柱施工建设中采用的技术
在框架结构施工中以梁柱施工较为重要,对施工人员具有的箍筋绑扎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施工人员在掌握绑扎流程的基础上要选择适宜的工艺施工,让各项目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并实现关联工程能够互相配合。在施工中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并精准把控框架结构中的各个节点,根据定位对操作样本实施绘制工作,并根据绘制的样本开展模板加工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箍筋绑扎施工要严格依照施工要求实施分段操作的过程,特别是结构梁下部位置的操作需要在模板安装完成后及时开展注入混凝土的工作,还要做好混凝土后期保养工作。
3.3模板安装技术
在建设建筑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时会因建筑具有较高的楼层、楼板处于养护期间而导致此体系承受压力的能力受到限制,在浇筑钢筋混凝土时需要先对放线高度进行确定,要根据模板进行放线高度的设置。在此过程中需要应用模板控制技术,在开展基础模板安装作业中要严格控制存在的误差,要根据国家规定将误差控制在3mm以下。同时,要检查模板接缝处的气密性是否良好,防止因为气密性差而引发漏浆问题的发生。在针对模板进行灌浆作业后要对灌浆进行振捣工作,在振捣时要严格控制振捣的时间及应用的力度。在安装模板时会将钢管作为模板的支撑部位,然后针对模板支架位置与立柱位置等开展垫板安装工作。
3.4在应用混凝土材料时应用的技术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会应用到大量的混凝土材料,混凝土材料应用时采用的施工技术直接决定着建筑工程建设的质量。在建设时需要应用不同的型号的砂石与水泥进行混凝土材料的制作,在制作时要开展配合比试验保证配制而出的混凝土达到建设的要求。除了要保证混凝土材料配比满足要求外,还要注重搅拌与振捣两个环节,要及时将混凝土材料中含有的气泡有效清除保证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与强度。首先,选择环节。在选择混凝土材料时要达到合理化选择原材料的效果,技术人员要对现场应用的混凝土原材料进行严格检查保证含有质量保障书。其次,对混凝土材料配合比严格控制。要保证混凝土材料的质量与严格控制原材料配合比,要保证配置原材料时要合理化且提高水泥的强度。最后,重视混凝土浇筑环节。在混凝土浇筑之前需要先保证设计方案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要将混凝土浇筑时可能存在的问题挖掘出来且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提高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合理应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工作人员需要对目前框架结构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施工情况采取有效的技术优化对策,保证框架结构的稳定性,提高其承载负荷性能,促进建筑行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亚涛.浅析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J].居业,2017(8):
[2]赵家伟.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阐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17):150-151.
[3]李天水.房屋建筑工程框架剪力墙结构施工技术要点[J].工程技术研究,2019,4(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