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王华
[导读] 小学数学是一门生活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同时也具备很强的逻辑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处于启蒙阶段,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这样不利于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王华
        四川省仪陇县大寅小学 637625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生活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同时也具备很强的逻辑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思维处于启蒙阶段,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这样不利于提升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顺应新课改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构建精彩、高效的数学课堂。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元素;小学数学;课堂应用
引言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既可以丰富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挖掘并运用数学元素,有利于充实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生活情感,丰富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基于上述教学优势,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生活元素,并有意识、有计划地构建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开展误区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依然存在诸多误区,集中体现在:第一,生活化教学目标缺失。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还应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促使学生在“联系实际”的学习中,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但是在具体开展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依然以分数作为唯一的目标,并未引导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科学、合理地利用,难以借助数学知识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根本无法凸显数学学科的应用价值。第二,教学方法脱离生活。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但是教师在具体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时候,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压抑了学生的天性,阻碍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严重制约了生活化教学模式开展的效果。
二、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生活化教学模式落实的路径分析
        (一)教学过程巧用生活元素,降低理解难度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于一些概念和定义学生很难理解,而在实践中很多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有厌学情绪,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将生活元素应用到教学中,将大大丰富教学内容,让单调枯燥的数学课堂更有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降低学生知识理解难度,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一课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分米的基本知识,学生了解到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教师让学生动手量出10分米的长度,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生对分米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教师让学生找出下列题目中的错误并改正:小猫身高10米,以每分钟100分米的速度去捉老鼠,老鼠身长20厘米,噌地钻进了100米深的鼠洞,小猫气得爬上了3分米高的房子。学生在听到教师的描述后哈哈大笑,都觉得教师的说法太夸张,学生指出(1)小猫怎么能上10米高呢,应该高10厘米;(2)小猫的速度也太慢了吧,每分钟100分米的速度怎么能捉住老鼠,应该是每分钟100米;(3)鼠洞要是100米深也太长了,最多也就是100分米;(4)房子的高度不可能是3分米,应该是3米;学生通过纠正题目中的错误,掌握了分米的知识。上述案例,学生理解单纯的数学概念有一定难度,只有将数学与生活元素相结合,才能让知识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化的数学知识,降低理解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习兴趣,营造生活化氛围
        大部分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的兴趣点会放在那些没见过的新鲜事物上,并积极探究,但也会排斥陌生事物。从小学数学的性质来看,教师在课堂中营造生活化氛围,可以运用学生在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来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见到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在充满信心与好奇的同时,积极地学习新知识。例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多边图形以事物或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出来,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联想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多边形,并用笔在练习本上画出来。然后,教师讲解求面积的方法,注意多添加一些生活中求面积的事例,如铺草被、贴墙纸等贴近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求出自己所画图形的面积。这种方式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构建生活情境,强化学习体验
        情境是包含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生活情境最贴近学生实际,也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中,要选择合适的生活元素,在课堂中构建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构造生活情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教师应当首先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生活元素,并构建一个生活情境。在构建生活情景时,要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特色,所构建的生活情境一定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这样做既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应结合课程要求,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并进行设计与优化,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学习、探究,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效果。
        (四)设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在具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后作业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一定的数学课后作业途径,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巩固,显著提升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但就当前小学数学课后作业形式来说,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题海战术”的模式,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后练习题目。如此一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极容易导致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必须要改变这一作业模式,结合教学内容,布置生活化的课后练习。基于此,面对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应紧紧围绕“学以致用”的目的,根据所学的内容,给学生设置一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将其作为课后作业。生活化课后作业的设置,不仅丰富了课后作业的形式,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得学生真正理解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此同时,生活化课后作业也使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随之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和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数学运用于生活,并不断深化。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好数学,真正做到在数学中品味生活,在生活中品味数学,最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红艳.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9):195.
[2]胡士华.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6):61.
[3]仲文.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20(14):93.
[4]胡小琴.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分析[A].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3.
[5]靳永安.浅谈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