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期   作者:金艺
[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教育已经深度有机融合,形成了“互联网+”教育新形态。
        金艺
        温岭市箬横镇中心小学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教育已经深度有机融合,形成了“互联网+”教育新形态。基于“互联网+”的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让学习资源无限放大,让阅读课堂更加高效,让阅读方式走向多元,使个性化阅读成为现实。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高年级 阅读 教学

        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互联网+”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冲击。“互联网+”不仅给师生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学习资源,还革新了教学手段,使阅读教学更便捷、更直观、更丰富。本文试着就“互联网+”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谈一点粗浅体会,求教于各位专家与同行。
        一、“互联网+”:让学习资源无限放大
        毋庸置疑,仅仅是阅读书本,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教师、学生的学习需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当“互联网+”与学习资源有机结合,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突破了时间、空间、内容和载体上的限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捷,让他们在无限量的学习资源中尽情阅读。
(一)扩大资源容量,打破空间上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资源库、图书馆资源库等应运而生,满足了教师学生日益增加的阅读需求,打破了资源容量的空间限制。
        互联网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曾经,学生只能利用纸质报刊、杂志、书籍进行课外阅读,如果大批量学生想要去图书馆借阅同一本书,那就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电子书的诞生,解决了学生想要随时随地阅读的难题。成千上万的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在不同地点阅读同一本电子书,甚至可以在一天之内浏览几百上千本电子书,这一便利是纸质书籍报刊无法企及的。学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更多的学习资源,海量题库,在线做题,即使在家自学也能答疑解惑,满足学习需求。
        互联网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不用再为图书馆的资料不足烦恼,只需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理论著作、教学案例、课堂反思,即可轻松学习充电。教师还可以在互联网论坛、资源网中分享自己的教学成果,探讨教学理念,突破教学难点,交流教学经验,让身处异地甚至未曾谋面的一群人有了一个能互学互助的平台。资源共享,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扩大教学资源容量,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
(二)丰富阅读内容,冲破文字界限
        人们总是定义“阅读”为文字阅读,但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冲破文字的界限,依托互联网的多媒体阅读新形式已经悄然开启,当今的阅读内容已经从书本扩展到互联网、从文字拓展到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材料。
        文化类综艺在互联网的保驾护航下迅猛兴起。央视推出的《经典咏流传》大受欢迎,它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融合,以歌曲的形式传诵经典,并深入解读诗词经典背后的故事,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宣扬传统文化的内涵,使枯燥的古诗文有了生命力;《中国诗词大会》以竞赛的形式对诗词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感悟,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赏析诗词背后人物的故事,品味诗词表达的韵味,感受诗词的美和情趣。
        书中的经典被搬上大荧幕、舞台等,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成为阅读新模式。四大名著已被翻拍无数次,不同的人解读作品就有了不同的剧情呈现。结合原著,再看影视、戏剧总能有更多的理解和感悟。《霸王别姬》这一经典历史故事以音乐、电影等形式多次拍摄,给观众更好的视听享受。还有很多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各种事迹被拍摄成影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远比书本文字更震撼,高度还原了事件的真实面貌,让观众身临其境,置身在残酷的战争里,让阅读更直观、更形象。
        二、“互联网+”:让阅读课堂更加高效
         “互联网+”融入阅读课堂教学,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呈现在课堂,有助于营造氛围,渲染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文章情感等,使阅读课堂更高效。


(一)巧设情境,助力高效阅读
        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前,要对文本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学习时云里雾里。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利用互联网资源给学生补充本课时的相关资料,为学生奠定阅读基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更快进入学习状态。
        了解单元主题。每一个单元的编排都是有意义的,围绕某一个主题或某一种学习策略来选择课文。教师在课前要和学生一起来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具体要求,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解读作者生平。作家的作品都倾注了自己对人生的解读,想要读懂作品,得先读懂作者。教师在课前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入的认识。
        突破文章难点。如何突破课文难点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二)植入媒体,培养情趣阅读
        学生在进入文本学习时,如果只是机械朗读、刻板分析,这样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感到倦怠、乏味。互联网技术深入课堂每一个环节,用图片、视频、音频让学生大饱眼福和耳福,置身于教师创设的情境里,在享受视听盛宴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深度读文,消除枯燥。
        观赏图片,激发学生的直观感受。有时候语言文字并不能直观表现出当时的情景,需要借助互联网,让学生在大量的图片中有更直观的冲击。
        欣赏音乐,培养学生的朗读韵味。学生没有对文本精准的解读是无法读出感情的。背景音乐的加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情感。
        观摩视频,调动学生的阅读情趣。学生的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是很难凭空想象的,需要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引入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那段历史。
        三、“互联网+”:让阅读方式走向多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多元化阅读正在日益壮大,保留传统的书本阅读方式,对话专家名师、打造学习共同体都是基于“互联网+”的阅读新方式。交流共享,成了阅读方式的新名词,阅读不再是一个人的享受,而是一群人的盛宴。
(一)借力亲子互动,让家庭阅读成为常态
家长陪伴孩子学习,倾听孩子内心,参与孩子成长,这才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亲子共同阅读。家长陪着孩子共读一本书,听听孩子对书本的解读,解答孩子的疑惑,说说自己的看法,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家长借助互联网,帮助孩子寻找更多的书籍,帮助孩子寻求未解之谜的答案,帮助孩子筛选书籍改编的动画片或与书籍相关的纪录片,让孩子了解多种形式的“阅读”,从不同的信息载体中获取知识,使双方在陪伴阅读中共同进步。
        亲子异地分享。如家长外出,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亦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完成“陪伴阅读”。约定好阅读同一本书籍,时间允许的话可以通过视频对话,面对面分享阅读感悟,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时间冲突,可以让孩子将想分享的感悟写下来,通过拍照的方式传达给家长,家长抽空回复孩子,促成读书交流。
(二)对话名师专家,让深度阅读成为习惯
        当书中的专家名师名人走到荧幕前,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和他们的零距离对话不再是梦想。名师专家名人用他们的话语解读作品,用他们的表情传递情绪,用他们的行动表达思想,使阅读变得鲜活并富有深度。
        和专家名师零距离交流。教师学生在网络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师课程来观看学习,向专家提问,答疑解惑。即使身处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也可以和视频中的学生老师们一起来听专家名师的课堂,体验不同于在教室学习的趣味。
        聆听专家名人作品的解读。《百家讲坛》以“享受智慧人生”为宗旨,邀请专家名人来解读历史、文学、经济、军事等多领域的知识,深入浅出,让艰难晦涩的古书典故变得浅显易懂。


参考文献:
【1】于振华.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J].科学咨询,2020(02):152;
【2】庞旭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之我见[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5(7);
【3】陈冬新.互联网+中小学阅读课程体系构建[J].出版科学,20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