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热情 提升复习效率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0期   作者: 陆红娟
[导读] 复习课是对所学全部知识、方法、技能、思想等再认识

        陆红娟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摘要:复习课是对所学全部知识、方法、技能、思想等再认识,再理解,再提高,再升华,目的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我们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复习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课程的目标: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获得进一步学习以及未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复习课是学生在学习完全部高中数学内容的基础上,站在“数学整体”的角度对所学全部知识、方法、技能、思想等再认识,再理解,再提高,再升华的过程;是学生的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再发展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再提升的过程;是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认识的过程。复习课对一个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是举足轻重的,对学生高考数学成绩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结合我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谈几点复习的想法。
一、透析概念的细节,学会等价转化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高中数学概念教学应该呈现概念的本质和外延,是推导数学定理和公式的逻辑基础,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建立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性认识,体会到其所蕴含的丰富数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复习集合这一章时,我在课上放了下面的题组:
例:(1)已知集合,若,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2)已知集合,且,则实数的取值范围                  
(3)已知集合,在下列条件下分别求的取值范围。
(1)      (2)
        学生在完成第一题的时候没有任何问题,在第二题的时候,有一部分同学就列出以下不
等式得到答案是。这里面涉及到了集合的表示,它一定得到吗?我又将题目改成,请学生辨析。放在一起之后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两者的不同之处,部分学生仍然一知半解。请同学打开必修一的书,查看第12页上我们定义的区间的概念。当,且,规定……。集合用区间表示的话,一定是非空的集合,一定有左端点的值小于右端点的值;但是如果用不等式表示的话,当时,表示空集,满足题意。对于第三问,受前两问的影响,很多同学先解出,然后列出。学生看到这两个不等式不会求解,部分同学等价成,两边平方得出。课上我提出两个问题:①不等式一定有解吗?②有解的前提下,能两边平方吗?分析:第一问是,所以不等式有解,但是如果,我们能得到吗?显然不能,所以在平方之前我们要对右边的式子的正负进行讨论。那么能不能换一种等价转换的方式呢?在复习的第一课我们就复习了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图像有紧密的联系。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很快想到把这个问题等价转化成二次函数,结合图像变成根的分布问题。在第二问的考虑中,首先对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情况讨论,再结合图像转化成根的分布,所有问都迎刃而解。
二、理解知识点的本质,寻找解题方法
        数学知识点本质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它是很多数学方法的本质来源,理解知识点本质就能快速实现知识点的迁移,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在讲解无理函数的值域时,我给出了下面的例题:
        例:求函数的值域。
        学生基本上都采用换元的方法得出答案。在这基础上我又给出以下变式:
        变式: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
        (2)
        (3)
        (4)
        学生在处理第一问的时候,没有任何问题,但在处理2,3,4问的时候明显不知如何下手。本人就和学生一起回忆如何求值域。在函数概念里明确定义域和解析式就能求出值域,那么现在的三个题目都满足上述条件为什么就求不出来?值域就是要求出最大值和最小值,我们得明确哪个代入能取得最小值,哪个代入能取得最大值,我们要从解析式里明确函数的单调性。“换元法”、直接利用加减函数、分母有理化、平方或者导数只不过是一种手段(方法),其目的就是化为我们熟悉的函数,得出函数的单调性。学生做不出来的原因就是死记方法,对方法所用到的知识点本质一知半解。我们一定要在掌握知识点本质的基础上去探寻不同的方法,才能使学习事半功倍。
三、避免主观“想当然”,提高解题正确率
        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常常会“想当然”地做题目,很多时候这就是学生成绩提不上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要让学生领悟题目的内涵,避免“想当然”。
在复习解析几何距离问题时,我给出一个题组: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曲线上的一个动点,则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小值是        .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曲线上的一个动点,则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小值是        .
        很多学生通过作图,数形结合得到答案。
                
        学生的想法很好,平移直线与函数或相切找到切点,问题就等价为点到直线的距离。第一小题是没有问题的,图形是关于直线对称的,但是第二小题图就出现问题了,图形不关于直线对称,我们自己画图的时候往往忽略它,所以它的最低点就不是所求的点了。
        我们在使用数形结合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准确的画出图形,避免因为自己作图的原因导致错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好回归题目。问的是距离的最小值,涉及最值就是利用函数的单调性,首先我们要建模,其次找出函数的单调性。解题如下:由题意可设点的坐标为,则点到直线的距离 当且仅当等号成立,所以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最小值为4.
        当然用学生的想法也可以,但是要正确找到切点。解题如下:由,得,设斜率为的直线与曲线切于,由,解得.所以曲线上,点到直线的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高三的复习的目的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让学习者有能力对知识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并且接受,并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和现有知识联系,还可以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其它的情景里,使学习者做出最正确的决策。在高三复习时,教师要多透析概念的细节,理解知识点的本质,避免学生“想当然”,层层铺垫,徐徐诱之,激发学生的潜能,将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