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脉 提升公园品质——以逍遥津公园提升改造为例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张华 张凌啸
[导读] 摘要:本文以逍遥津公园提升改造为例,在传承历史文脉与提升公园品质方面提出公园改造新思路,使改造后的老公园满足现代市民的游园需求。
        杭州中艺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本文以逍遥津公园提升改造为例,在传承历史文脉与提升公园品质方面提出公园改造新思路,使改造后的老公园满足现代市民的游园需求。
        关键词:逍遥津公园;提升改造;城市公园
        1 改造概况
        逍遥津公园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位于合肥老城东北隅,占地520亩(其中陆地352亩,水面168亩),是一座集游览、观赏、休憩、城市防震减灾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随着城市和社会的发展,逍遥津公园一些基础设施功能和布局已经显得落后,需要进一步改造提升。此次改造按照“一文化主轴、动静两片区、两步行环、六功能分区、多景点”的规划结构进行改造。其中,一文化主轴,即以“张辽大战逍遥津”为主题的三国文化串联的黄金文脉游览轴;动静两片区,即公园东片区为动区、西片区为静区;两步行环,即结合现状道路梳理两条环形健康步道;六功能分区,即为入口文化展示区、低龄儿童活动区、青少年活动区、生态休闲区、文化体验游览区、主题游赏区;多景点,即蘧庄、逍遥阁、三国历史文化馆等公园重要景观节点。
        2 改造前现状
        2.1 改造前园建现状
        改造前公园道路路网丰富,穿插于各功能区,但体系分级不明,引导性不强,新旧破损程度不一,铺装与周边景观搭配不合理,道路排水也不通畅,路面积水现象比较严重;公园内有几十处古建筑物及构筑物,涉及汉代、明清、70-80年代及现代多个年代的建筑风格,由于年代久远,有的屋面破损漏雨,有的木构件腐朽,木柱油漆脱落,还有的基础下沉、台明石开裂等现象。
        2.2 改造前绿化现状
        逍遥津公园内植被丰富,绿地率与绿化覆盖率分别为84.79%和90.73%,上层乔木长势较好,季相变化明显,但群落郁闭度高;早期绿化色块设计理念盛行,下层灌木均以成块成片种植,平时养护也以绿篱形式修剪,导致灌木本身性状不能很好体现,部分下层灌木长势衰退,有些甚至死亡,露土也严重,影响整体观感。
        2.3 改造前水系现状
        公园水系为封闭水体,由开阔的逍遥湖及曲折蜿蜒的河渠连通组成,全园水体流动性较差,部分水系为干涸状态。水系开阔区域水体较为浑浊,透明度低,水色呈黄绿色,水面有水草、垃圾等漂浮;水系狭长区域部分水体呈深绿色,整体感官较差;部分区域由于水体封闭、遮光、水动力不足等原因,造成蓝藻水华、浮萍等富营养化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恶臭,对该区域水质进行检测,显示为劣五类;现状驳岸多为直立式硬质驳岸,生态护岸匮乏。
        2.4改造前游乐设施现状
        由于公园前期进行了阶段性改造及原老动园搬迁,导致园区功能布局过于零散,游乐经营设施分布于主入口两侧,由个体户承包模式经营,商业氛围浓厚,不仅影响主入口整体景观效果,还使得游客游园体验不佳,大部分游乐设施老旧,风貌较差,安全性和品质均有待提升。


        3 此次提升改造新思路
        3.1 突出微改造、精改造,保留城市记忆,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此次改造,专门聘请苏州古建工匠,对逍遥阁、三国历史文化馆等建筑物做到“修旧如旧”,最大限度的做好保护与传承;蘧庄的提升是此次改造的“点睛之笔”,院落设计妙趣横生,采用了徽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同时植入了徽京剧、黄梅戏等剧场的戏楼功能,增加表演区、观众区,使改造后的蘧庄既是展示安徽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满足市民、游客对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地标建筑。
        报春亭、水榭、逍遥长廊也保留了原来七八十年代流行的青绿色水磨石地面,并原样出新;大象滑滑梯,既是公园里的招牌地标,也是几代合肥人共同的童年回忆,地面和滑滑梯部分破损区域已被重新加固修葺,尽量保留其原始的样子,并以大象滑滑梯为中心,建设了“大象乐园”,打造低龄儿童活动区;张辽像、鸡毛信、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兼具历史元素与民族情感的雕塑也被完好无损的保留了下来,改造后的公园也更具文化底蕴,人文之美。
        3.2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打造季相分明的公园生态景观
        逍遥津公园内现有挂牌保护的古树名木16处40余株,改造期间专门成立了树木保护专项小组,严格遵守树木保护原则,做到最小的移植量,对所有重点保留的树木进行挂牌、草绳裹干加竹片外包等措施进行保护处理,避免改造施工中因机械作业损伤树皮而影响树木的健康生长。
        在保证公园原有景观大体不变的基础上,重点打造藏幽园、梅花园、牡丹园、杜鹃园及银杏大道、樱花谷等多个季节性植物专类园区,同时增加多处通透广阔的疏林草地景观,层次丰富的乔灌木、地被、草坪、草花组合,将传统植物配置风格和现代草坪融为一体,达到视觉通透、步移景异的效果,此次改造还种植了不少海棠花、月季花、映山红等开花植物,实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的生态景观,同时完善了道路等基础设施,增加市民拍照、活动的区域,让改造后的公园更加亲民、便民。
        3.3 湖渠底泥处理创新技术,水生动植物多样化,确保了改造后水质提标
        清除湖渠受污染底泥是保证此次改造水质提标的工作重点,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我们采用公司自有专利“高压隔膜压滤淤泥绿色干化技术”的清淤方案,人工高压水枪冲刷河湖淤泥,淤泥通过排泥管输送至临时建设的淤泥脱水、固化处理场,通过高压隔膜压滤机实现脱水、固结处理,将淤泥压滤至含水率40%-60%的泥饼,处理后的泥饼外运至指定弃土场,可用作填埋、农用堆肥、制砖等,压滤处理的出水再经水生态修复机制回用至公园绿化和景观河道用水,回用率达到40%,实现废水资源化,也大大降低用水成本,实现淤泥从开挖、输送、处理全过程环保,与传统清淤方式相比更高效、更生态。
        清淤工程完成后,对公园湖渠底泥消毒改良及活化处理,微调湖滨水下地形,种植矮生耐寒苦草、刺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在湿地区种植荷花、睡莲、常绿鸢尾、再力花、梭鱼草等挺水植物;放养大型溞、鲫鱼、锦鲤、虾、螺丝、小甲鱼等水生动物;通过人工技术营造仿生物生境,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丰富水面景观,使改造后公园水系的水质净化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水体透明度能达1.5米以上。
        3.4 整合优化游乐设施,提升市民游园体验
        按照减商业化的原则,优化了游乐设施整体布局,主入口两侧仅保留旋转木马、碰碰车、海盗船等少数游乐设施,其他大部分游乐设施如摩天轮、托马斯小火车等统一搬迁至原老动物园区域,集中管理,统一运营。并在大象乐园区域恢复了七八十年代游玩的秋千、跷跷板等无动力设施,满足适龄儿童的游玩需求,同时引入智慧游园功能,建成后将为游客们提供人脸识别、语音导航等一系列新的游园体验,使改造后的公园既保留记忆,又焕发生机。
        4 结语
        逍遥津公园提升改造项目作为合肥市庐阳区为民办实事的“一号工程”,自施工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得到了合肥市庐阳区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多次邀请省市规划、建筑、园林景观方面的技术专家献计献策,提出公园改造的合理化建议,目前正全力推进争取7月1日开园迎客,献礼建党100周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