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玲
福建省南靖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363600
摘要:民间美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它们进行适当地改编和应用,可以为幼儿园美术活动增添取之不竭的资源库。文章通过环境创设、课程构建、巧用家长资源、注重融合延伸等途径让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民间艺术之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民间艺术之美,让幼儿在美术活动创作中传承闽南地域文化知识,实现教师与幼儿、与课程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 美术;民间美术;幼儿园
民间艺术产于自然,生于劳作,内容丰富多彩,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情趣。美术是文化的载体,美术学习被视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幼儿既是文化的继承者,又是未来文化的创新者。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是培养新的文化继承者和未来文化创新者的重要途径。但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中,人们开始追随起新衍生的的现代文化和艺术,使具有浓郁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赖以生成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面临危机。儿时深受孩子喜欢的剪纸、木偶、皮影现在真的已经过时了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如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地区不同的文化和环境孕育了数不清的民间美术作品,对它们进行适当地改编和应用,可以为幼儿园美术活动增添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为此,笔者带领幼儿园的教师尝试结合闽南地域文化,选择合适内容,进行幼儿民间美术的研究,探索幼儿园的民间美术之路。
一、重视环境影响,在环境创设中凸显民间美术元素
笔者遵循“环境即课程”的指导思想,以环境创设为契机,将闽南民间美术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也作为民间艺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巧妙利用各种空间,选择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资源,进行班级环境、走廊环境、楼道环境以及幼儿园大环境的创设,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激发幼儿的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幼儿的文化认同感。
树枝、木块、竹片、松果、刨木花、藤条、陶泥、小布块、芦苇等等这些不起眼的材料在幼儿和教师的手中焕发出了美的气息,各个班级呈现出风格各异的环境:蜡染布的雅致风格、树枝的自然风格、竹子的乡土风格、芦苇的田园风格、麻绳的粗犷风格、藤编的质朴风格……每个班级都给幼儿带来民间艺术美的享受。美工室、楼道陈列的亲子制作、师生合作等作品,为幼儿营造古朴、自然的民间艺术环境的同时,在孩子心中播下了美的种子:纸伞、编织、木版画、笋壳画、稻草人、瓦片画、葫芦画、竹编、丝瓜络造型、石头画等等,对民间艺术美的感受与自信的满足感就在孩子心中弥漫开来。
二、立足教学活动,在课题实施中构建民间美术课程
在园本民间美术课程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进行一系列的实践,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主旨,在尊重幼儿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对闽南地域美术教育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筛选,寻找出适合幼儿的材料和内容,通过集中活动、区域活动、亲子活动等途径开展。
(一)各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区域活动
美术教育要顺应孩子们的特点因势利导,才能得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各班老师根据本班的资源及幼儿的兴趣,创设了个性化的民间美术区域活动——手工类的剪纸、花灯、刺绣、编织等;玩色类的报纸印画、拓印画、蜡染、木版年画、水彩画;泥塑的糖葫芦、芋仔粿、红桃粿、卤面、门环、茶壶;创意类的松果创作、树枝小偶、核桃动物、花生变身、竹节土楼等等。民间美术区域活动中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尽情发挥。
(二)用心开展的民间美术特色活动
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各有其年龄段的认知特点,他们的认知特点是递进式的,教师挖掘闽南的地域素材,用心合理安排适合各个年龄段玩耍的民间美术活动。如小班开展了趣味砸染《阿嬷的布袋》、果蔬拓印《外婆的花围裙》、泥塑装饰《陶罐化妆会》、吸管印画《五彩的烟花》、报纸印画《春天的色彩》;中班开展了泥塑《古厝的门环》、创意手工《玉米娃娃也疯狂》、水墨画《家乡的桥》;大班开展了木板印画《土楼》、折纸《赛龙舟》、创意拼贴《提线木偶》、手工《丝瓜络畅想记》《稻草人》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民间美术活动深受幼儿的喜欢,他们在活动中快乐地动手、大胆地想象,创作出了一件件让人惊叹不已的作品。
(三)充满暖心的民间美术亲子活动
亲子美术制作也是美术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幼儿园每学期都会开展亲子活动来增进家园沟通、增强亲子间的情感。教师开展了民间美术亲子制作,将相对较有难度但又极需得以传承的传统艺术,以亲子制作的形式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及对美的欣赏。如纸箱立体制作《狮子头》、彩泥制作《京韵脸谱》《多彩旗袍》、刨木花制作《可爱娃娃》、还有《二十四节气》《棉花画》《民族服饰》等等。既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经验,也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三、巧用家长资源,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民间美术欣赏
民间美术的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的优势,让家长带领幼儿参与社会实践,带孩子走进自然、走入社区,寻找生活中的民间艺术美。如参观湖心岛的东西窑博物馆,欣赏东西窑出土的各种瓷器的图案美;节假日家长带着幼儿参观南靖土楼“田螺坑”世界文化遗产,欣赏土楼的建筑美;走进兰花展览馆,感受各种兰花品种花卉的多姿多彩;观察家中奶奶、妈妈的围裙,欣赏花布图案的对称美等等。把美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拓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空间,探索在美术活动中通过情感体验激发幼儿创作热情及想象力的有效教学方法。幼儿在真实的良好环境互动中更积极主动、无拘无束,进一步激发了创作欲望和想象力,更能陶冶幼儿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从而也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美术能力。《陶罐化妆会》《农家围裙美》《土楼人家》《兰花飘香》等作品正是有了前期的欣赏,幼儿带着情感创作,使得作品充满灵动与个性。
四、注重融合延伸,让民间美术渗透在一日活动各环节
幼儿的创造需要的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环境,而只有在游戏和玩具中他们才会放下一切,解放天性,大胆想象,进行创造。教师尝试打破美术作品就只能展示的固定思维,与一日活动中的游戏进行融合,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幼儿用纸箱制作的《狮子头》,投放到音乐区成了幼儿最喜爱的道具;玉米棒制作的玩偶,在表演区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剧目表演:大班幼儿合作制作的稻草人成为户外活动《野战军》里的敌人,随着游戏不断深入,对稻草人各种姿态的工艺制作,幼儿也越来越娴熟;端午节让幼儿用制作好的龙舟进行龙舟赛,无形中幼儿对端午的风俗了然于心,并且引发了对如何把龙舟装饰得更漂亮、设备更齐全的思考。将民间美术作品与其他领域、一日活动各环节相互融合延伸,使作品不再成为墙上的摆设品,而是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不断引发幼儿制作与提升的欲望。
民间美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时传承和发扬这部分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教育工作者、闽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师们不断努力,让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民间艺术之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民间艺术之美,让幼儿在美术活动创作中传承闽南地域文化知识,实现教师与幼儿、与课程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0.
[2]郭建红.最新幼儿美术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43,)
(本论文系2019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基于闽南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园本美术课程研究”课题(ZPYKT19007)成果。)
作者简介:陈瑞玲,女,南靖县第二实验幼儿园中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