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绿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碧道是重要的城市生态工程,广东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进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以水为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打造集行洪、生态、休闲、产业、文化为一体五道合一的高质量碧道。为更好发挥碧道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等功能,本文基于实际项目从生态修复角度对环大水坑水库碧道建设工程提出了生态优化策略并以理论指导实施,旨在通过吸收先进的规划理念,合理的生态规划建设,令碧道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让其成为人民的幸福生态廊道。
关键词:碧道;水体治理;生态效益;策略分析
0 引言
碧道建设是一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经济工程,有利于带动滨水经济带的发展,是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改善和保护城市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水库作为城市独特的水环境和自然资源,在人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环大水坑水库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结合地域的自然生态特征、历史文化特征和城乡建设特征,统筹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对水系存在的水体污染、水资源利用率低、周边设施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优化建议,为进一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碧道环境总结经验。
1 基本情况
1.1 项目概况
环大水坑水库碧道建设工程位于大浪街道和福城街道,包括大水坑水库和石凹水库,项目建设总长13.5公里,以“生态科普教育”为主题,坚持“环水库慢行系统贯通”原则,同步推进景观工程建设。
1.2 建设内容
环大水坑水库碧道的建设目标是打造龙华区以生态科普教育为主题的郊野型碧道。整体空间以“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为设计原则,以生态修复为基本原则,践行人与自然共生协调的和谐理念,实现水库生态基底修复;项目坚持以“活力串联”为目标,通过“融山融水”,激发大水坑水库的活力。
1.3 水质情况
石凹水库和大水坑水库2020年三个季度水质监测结果汇总如下表1-1所示:
表1- 1 石凹水库、大水坑水库水质监测结果汇总表
.png)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石凹水库和大水坑水库第一季度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V类标准水质要求;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类标准水质要求。
2目标预期及设计亮点
2.1 目标预期
环大水坑水库碧道的建设将实现13.5公里的全线贯通,同时满足周边各类人群的游憩与休闲娱乐需求。碧道的建设将遵循自然规律,注重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严格控制水库管理范围内的人工设施建设,避免过度人工化。届时,周边的生态,文化、人才资源将会得到有机的动态串联,站在城市整体的层面综合考虑营造优质滨水空间。项目的落成将对提升片区城市品质、激活片区生态优势、吸引人才资源、助力提升龙华生态品质、促进城市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2.2 项目亮点
项目提取了大水坑水库及周边良好的生态本底,将环大水坑水库打造成以生态科普教育为主题的文化碧道;通过“湖山荔影”、“岸芷野趣”、“绿韵流歌”等景观节点,打造“观山水、聆蛙鸣、闻荷香、揽湖光、听鸟语、行幽径、触草木”的独特意境,丰富游人的生态体验;增加四大特色碧道径:“科普径”、 “栈道径”、 “康体径”、“穿林径”,在传统景观人工工艺的基础上融合自然元素,将诗词中所描述的意境空间化和场景化,创造富有诗意的自然美景。
3碧道生态效益的提升策略
环大水坑水库碧道属于湖库型碧道,水库生态敏感性价高。为更好地在不破坏岸线的情况下合理提升生态效益,本研究提出通过以下几方面展开,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3.1水资源保障
结合大水坑水量情况,为保障水体自然连通,可通过清淤、河道开挖、小型引排水配套设施建设与改造等措施实现。枯水期水量较小或局部断流时,采取导流措施,汛期水位较高时采取阻洪措施。总体遵循“优化水资源调度,加强河湖水系连通,注重水资源保障建设,促进水资源的优水优用以及再生水利用,促进水资源的良性循环积蓄和良性运作” 的原则,对不满足生态流量的河湖,可因地制宜采用工程与非工程措施提升保障程度(非工程措施包括水利工程调度、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回用、雨水资源化利用等)。
3.2水安全提升
经过对大水坑及石凹水库的水文信息资料查阅,现有水库设计洪水按照100年一遇,校核洪水按照1000年一遇确定,根据《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可知,大水坑水库及大坝坝体、溢洪道和输水涵管整体运行状况良好,结构安全及使用功能均满足使用要求。因此,本次设计不改变现状水库行洪断面及现状水利设施,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景观方案设计,设置的景观节点均位于常水位及100年一遇水位标高以上,以确保证游人安全及水库防洪能力的发挥。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设计多层次的湿地系统,通过边界丰富的临水界面,为游人创造舒适动态的滨水空间。
3.3水环境改善
本研究结合技术指引与规划导则,采取以下两点措施实现水环境改善:①合理选择湿地植物,沿水库设置3-50米不等植被缓冲带。对于现状保存良好的植物岸带进行保护,对缺损部分进行修复和重建。选择根系发达,具有一定耐污能力、抗冻及抗病虫害能力的乡土植物。②加强湿地基质处理,为不破坏和影响本地区生态结构,应尽可能利用原位置的土壤作为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新基质。
3.4水生态保护与修复
首先,考虑到水库周边的实际情况,合理布置海绵城市设施,对排水系统、绿地系统、道路系统等区域的雨水进行有效吸收、渗透、净化和缓释,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其次,可将水库上游引水和汛期的洪水导入单元内的生态系统净化,以减少直接入库的污染,其中,岸芷野趣节点设计依托大水坑水库良好的自然湿地基底,以生态野趣为设计出发点,设置雨水花园、生态浮岛、形成自然生态的人工湿地,以生态优先为原则,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及不同层次的湿地植物,增加水库的生物多样性,营造具有野趣的自然生境。对于围护设计,考虑打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生态护坡,保护水库的生态蓝绿岸线,实现水库生态系统的健康动态平衡;再者,项目通过增加适合鸟类、两栖类、兽类等生物的栖息生境、光滩、裸石等,减少拦河坝或叠水坝或补充平缓连通水库水流生境,便于上下游生物流通及生物种群自然发展,发挥生态保护与修复的作用。
3.5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
项目设计依托于现状绿道,通过梳理水库周边交通,同时结合碧道设计大水坑水库的六大景点以及多个沿碧道两侧的休闲空间,为周边居民或游客提供集观光休闲、徒步慢跑、森林康养、田园休憩、观鸟摄影、亲子活动、林中运动、山地骑行、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生态功能型”碧道。
为保证游憩系统建设水平,综合周边环境、人群的出行方式及远期规划,增加了与九龙山产学研、大浪时尚小镇的联系,完善线性交通,增强水库周边的可达性,在碧道出入口的设计上与周边规划相协调,营造贴近自然、富有人文情怀的碧道系统。
3.6共建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考虑碧道的线性开敞空间,可将其作为媒介,与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衔接,联动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碧道也将承载各具特色的新经济产业,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随着碧道建设的完善与发展,环大水坑碧道最终将实现集安全行洪通道、自然生态廊道、文化休闲漫道等多元的城市景观道。
4 结语
碧道是极为重要的生态保护工程之一,是环境保护的全新助推力量。通过碧道的合理开发与生态建设,将为提高环大水坑水库水质,恢复水生、陆生生物的多样性,促进整个区域的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
环水库碧道建设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与水土保护,是环保、水利、城建、林业、交通等多部门共同协作的工作内容,需要统筹有机地分工才能保证项目的科学健康发展,未来仍需要不断更新学习新的生态理念,希望本文能够对此类环水库碧道的研究与探索贡献一定的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 牟旭方. 生态导向下的滨水地区城市更新[D].大连理工大学,2019.
[2] 曾洁霖,何焕华,罗蕙君,黄凯欣,谢嘉琪.广州碧道示范河涌游憩景观建设研究——以荔枝湾涌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10):6.
[3] 广东省河长办 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R].,2020-10.
[4] 庞新悦.广州市碧道建设水环境治理思路与措施[J].广东水利水电,2021(02):8-11+20.
[5] 余帆洋.黄龙带水库水环境保护方案[J].环境,2018(02)-0026-05.
[6] 深圳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 年)报批稿[S].深圳市水务局,2020-09.
[7]根据龙华区水污染治理中心提供监测数据总结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