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生如何恰当用典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李婷
[导读] 用典是常见的艺术手法,也是语文文字运用中重要的一环。随着高考的考查力度加大,师生日益注重对用典这一手法的技能性学习。运用典故能起到言简义丰,委婉含蓄的作用,而误用滥用典故却也是承递传统文化的一种缺失,本文粗略探讨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如何恰如其分地使用典故。

李婷   四川省眉山市青神中学校  612400
【摘要】用典是常见的艺术手法,也是语文文字运用中重要的一环。随着高考的考查力度加大,师生日益注重对用典这一手法的技能性学习。运用典故能起到言简义丰,委婉含蓄的作用,而误用滥用典故却也是承递传统文化的一种缺失,本文粗略探讨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如何恰如其分地使用典故。
【关键词】用典;成语;传统文化;新高考;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174-01

        一、“用典”的定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1]诗词歌赋中引用和过去相关的人、地、景、物之史,含蓄蕴藉地阐明语义,即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发感慨的一种文学形式。
        用典包括使用成语和运用典故两个部分,成语是劳动人民长期以来惯用的定性的词组或者短句,常源自古代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群众口语及外来文化。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暴发户”“莫须有”等三字成语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八字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二、成语和典故的使用
        (一)用典在高考中的考查
        用典一直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考查对象,2020年的新课标高考语文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包括山东、浙江、北京等地方性命题试卷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分值12分-60分不等,其意义和影响不容小觑。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客观题常见于“语言文字板块”以及古代诗歌鉴赏的第一题,如今年全国语文Ⅲ卷中对“一脉相承”、“前赴后继”、“薪火相传”、“源远流长”等成语的区分,形式较为简单,要求学生注重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积累。主观题的考查形式较为复杂,如语文全国Ⅰ卷第15题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如若考生对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的颔联“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2]”中“百亩蕙”选自《楚辞 离骚》∶"余既波兰之九豌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三秀芝”即灵芝野菜,实则是讲述商朝被灭后,伯夷、叔齐两位大贤不愿苟活于周朝,上山采薇而食这两个历史典故不熟悉,那么要深入分析诗歌,解读诗人情感,组织出正确的答案就相对困难了。在此同时,全国语文Ⅲ卷古代诗歌阅读《苦笋》一诗中“我见魏徵殊媚妩”唐太宗对魏征“妩媚”二字评价,实际上是对魏征敢于犯言谏诤、刚直不阿品质的赞美,却被不少同学误理解是对魏征容颜的欣赏。
        另一值得重视的是今年全国Ⅱ卷的写作部分给出的材料:墨子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以及北京卷第23题以《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为中心写一篇议论文。十九大“增强文化自信,承递传统文化”背景下,新课程新高考对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二)用典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运用
        用典在古诗词中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我们学过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锦瑟》等很多篇目中都有大量的典故运用,其中,又以大开大阖,气势恢宏的《滕王阁序》最为人称颂。
        《滕王阁序》是王勃南下交趾看望父亲途径南昌时写就的,当时王勃正值弱冠,意气风发,才思飘逸,顷刻而就的这篇序仅七百多字,但用典就有四十多处,其衍生的成语今仍在使用。大量的用典并没有使得文章晦涩难懂,相反,作者想象丰富,借古论今,将自己的情感融汇在言简意赅的典故中,配以和谐的音韵,读起来更是朗朗上口,字字生情。



        文章中写景登峰造极的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3]实则化用借南北朝时期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的落花与马射队伍中雕饰芝草的车盖齐飞,意象选择雕琢造作,王勃描绘的落日下的晚霞自上而下在天边降落,野鸭嬉戏成群朝空中飞舞,唯美的晚霞与灵动的水鸟同飞,红白相接,画面色泽灵动,更为鲜活动人。
        王勃除正用典故之外,还会反取其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4]等,一反常态,加强语气,刻画出作者现实处境的困顿艰难,反衬自己坚定意志和伟大抱负。《滕王阁序》一文作者将景、事、情融于一体,多形式用典,格调新颖,使得文章辞藻华丽典雅,含蓄凝练。
        (三)用典在生活中的体现
        用典在生活交际、人际交往、文化融合中无处不在,仅以音乐方面为例,进行些许阐述。
        凭借浓郁典雅,婉转绮丽的“中国风”曲风叱咤乐坛多年的流行乐歌手周杰伦和后来者许嵩,二人拥有大量的金曲常年位居榜首,传唱度极高,跨越年龄限制,深受80后、90后、00后不同时代人的热爱,究其根本是婉转含蓄,韵味十足的古典歌词让人唇齿留香般久久不能忘怀,这其中用典的作用不容小觑。
        中国古诗词所富有的节奏和韵味,搭配上现代流行歌曲的明朗晓畅。二者配合完美无间,相得益彰。
        现代词作家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借用各种典故中的意象来营造一种电影般的、充满想象的场景,传神地描摹出极佳的画面,并且创作中层层推进的方法来渲染气氛,最终形成了歌曲经久不衰的传唱度。
        此外,2014年开始,央视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基础上推 出的真人秀节目《中国成语大会》,一反综艺娱乐节目的庸俗、负营养化,迅速博得高位收视率。将民间流行的“成语接龙”和“你画我猜”的游戏形式相结合,深挖成语内涵尤其长期易被人们误用的成语。选手们口若悬河的对答加上特邀嘉宾教授对成语背后耐人寻味的意蕴的层层解析,无形中给电视机前的观众献上了一场文化饕餮盛宴。
        与此同时,比赛过程中揭示的成语文化精髓,也有助于树立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目的趣味性又能让低龄段的小学生从小热爱成语、热爱汉语、热爱祖国。
        三、关于恰当用典的一些建议
        (一)学习中务必重视教材注释中出现的典故。
        江西卷辛弃疾的《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中“富贵非吾事”,实则源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富贵非吾愿”。新高考更加注重回归教材,这也提醒我们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任何备考阶段课本始终不能丢。
        (二)日常积累尤为重要。
        典故在日常的电视、电影、新闻、广告、名胜古迹中经常可以瞥见它的身影,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抽象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注意典故的语义、词性的的积累,力求卷面不失分,交际中表达得体。
        (三)向善向美,热爱生活。
        不能因为长期习惯对固定词组的记忆和运用而形成定式思维,语言是一株葳蕤生长大树,蓬勃的生命力是它最显著的特征。语言在不断变化发展,汉语更是如此。在探索世界,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要学会用心体会,善于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心中诚挚的想法,而非惯用套话,善于以赤子之心去拥抱世界,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67.
[2]王勃.滕王阁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1.
[3]王勃.滕王阁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0.
[4]王勃.滕王阁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