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再定位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2期   作者:王峰
[导读]

王峰  张家港市南丰中学  江苏省  2156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140-01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首要目标,新课程更强调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对知识发现的过程,及知识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那么教师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将更灵活、更富创意,教学中对教师角色的再定位逐渐突显出其重要性。
        《学会生存》一书中对未来教师角色的描述是:“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课堂不再是教师一人的天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知识、接受与更新知识将会在课堂设计中越来越重视,一次课堂小插曲使我对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初中物理《气体的压强》一节教学中,“瓶吞鸡蛋”是经常做的一个实验。为了效果更好一点,我们改用了“烧瓶吞鹌鹑蛋”,可这一改动却让我体验了一次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我们当时选用了口径约为2cm、250ml的平底烧瓶,瓶内放入少量的水并加热,待瓶口有“热汽”出现时停止加热,同时将鹌鹑蛋堵住瓶口斜放,会发现鹌鹑蛋慢慢的滑入瓶内,因烧瓶颈较长, 鹌鹑蛋在瓶颈内的滑动可清晰的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学生的兴致是很高的,对直径比瓶口略大的鹌鹑蛋却能被吸入瓶内的现象啧啧称奇,再加以适当的讨论,实验目的就达到了。当鹌鹑蛋落入瓶中,却有同学马上提出:如何让它完好无损的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其关注程度是课前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实验准备时笔者也是无意识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因不是课堂内容所需要,就忽略了它。可现在的情形却显示出它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学生对如何保证鹌鹑蛋的完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出谋划策。他们能自主参与、主动求知,这不正是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吗?于是顺势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过程,大家的问题大家解决,因势利导,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将大气压强引向了深入,整节课所收到的良好效果也是课前没有想到的。


巧合的是在本地中考物理试卷中竟出现了类似探究题:如图所示,在烧瓶内有一个去壳的完好球状熟鸡蛋,其半径比烧瓶颈部内半径略大些。在不损坏瓶子和不用力甩瓶子的情况下,用什么方法可使鸡蛋被烧瓶完好地“吐”出来?(如有需要,器材自选)。我想这道探究对于这些同学来说应该能轻松解答了。
        本节课同学们的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使我感动,也让我感受到了学生的活力。此时他们的思维特别活跃,根据实际生活经验设计方案,包括瓶内增压法、瓶外减压法等等,还想到实际操作时要将瓶口倒置,让蛋堵住瓶口才能使实验成功。讨论中为了说服别人,就要回顾所学知识,还要寻找新的理论依据,而这也就是实验的结论、本节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当然,有些方法可能用现在的知识还不能解释,但这并不能阻碍他们积极思考,却能更加开阔他们的视野,品尝经过思考获得成功的乐趣。而老师在其中协调课堂氛围,参加他们的讨论,设置问题进行深层的思考,整理、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帮助他们用适当的理论解释,使其能围绕本节知识展开,为最终的目的铺平道路。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师作用是促进学生积极投入知识的心理建构过程中去。首先,学生需要教师的充分指导,以帮助其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相联系;其次,在认知上,学生是独立的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而不是完全受控于教师的指导。教学小插曲正好为灵活教学搭建了一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平等地讨论,共同交换意见,激活原有知识,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知识理解活动,如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冲突等。让其学会发现、学会合作,将新旧知识整合成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
        陶行知说过:“对于教育,第一要有信仰心;第二要有责任心;第三要和学生同甘苦;第四要有开辟精神;第五要有试验精神”。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在备课时,应要了解学生各自的一些特点,特别是能让一些平时常被冷落的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如教学音色时,就可播放一段录音,让差生中的“追星族”来辨别刘德华、周杰伦等的歌声等等。新课程的教学将教育当成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师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是一把双刃剑,可让学生愉快、自信,也可让学生郁闷和伤自尊。学生如果能得到一个身心健康、朝气蓬勃、积极乐观的教师,那将是无比幸福的。
        教师要树立出现突发信息是教学常态的新理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抛弃单行线的、接受式的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灵活抓住教学中的瞬间碰撞火花,将自己角色定位于设计、组织和管理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为激发学习动机提供支架,帮助发现论点,促进学习的深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