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6期   作者:王建淞
[导读] 城市发展下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有助于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
        王建淞
        52222419870214**** 石阡县建筑工程设计院
        摘要:目前,城市发展下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有助于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文章通过对生态城市规划进行了解,探讨城市规划设计下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与规划设计策略。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设计;生态城市;生态规划
        引言
        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但过多地追求城市化发展,引发一系列“城市病”,比如,环境病。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导致城市承载力降低,在高强度的城市承载下,发生空气污染及水资源枯竭、噪声污染等问题。同时会引发经济病。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增长,钢筋混凝土及矿石能源等过度开采,粗放型的开采方式导致我国能源不断枯竭,经济发展水平随之受到影响。最后是社会病。我国城市及乡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导致人际关系较为冷漠,居民缺乏安全感,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对此,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方案。
        1生态城市规划理论
        虽然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应用仍显不足,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尚未实现。因此,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受到了专家的认可。生态城市规划不同于传统的城市规划以经济为主导的理念,它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更加追求建立人与自然共生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规划,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要求规划者必须考虑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甚至需要公众和相关利益者的参与,除政府主导外,更要求在法律层面制定相关的生态建设规范以引导普通群众的生态城市建设的参与。因此,生态城市规划需要充分了解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变革、文化氛围和经济发展等特征,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创新城市发展思路,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建设的和谐统一。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中应遵循的相关原则
        2.1服务性原则
        为了使生态城市可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相关的规划设计工作,应考虑服务性原则的要求。第一,设计人员可将生态性与服务性原则相结合,满足当下城市发展的社会需求,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规划设计工作,促使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可达到预期效果,满足建设事业长效发展要求。第二,城市规划设计中可在服务性原则的指导下,完善针对性强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制度,使其设计质量更可靠,获取应用价值良好的设计方案,确保生态城市建设有效性。
        2.2以人为本原则
        对于城市活动来说,人是主要的参与者,进行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需要把人们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为了实现稳定并且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综合考虑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感官等方面的要求。生态城市能够通过不一样的城市面貌使人们缓解紧张,释放自己的压力。实施生态城市规划,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还可以丰富城市的人文气息。
        2.3生物多样性原则
        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之间具有动态平衡和稳定状态的密切关联,生态系统结构愈复杂多样,其自身的抗干扰能力也会相对更强,对于构建起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城市理念下,应以生物多样性为原则指的就是在城市的范围内,除人类以外的生物体应在规律结合的前提下,体现出较强的生态系统分异程度、物种分异程度和基因分异程度。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功能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和岩土、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等,共同构建起城市的生态环境基础,体现了生物、生态环境和人类之间的复杂关系。应以生物多样性为原则,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地球物质循环和能量代谢以及丰富度等各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出来,在相对较为狭小的城市面积上,为人们提供切实的服务与保障。


        3城市规划建设下生态城市理念的应用策略
        3.1调整工作模式,促进联合发展
        传统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是自上而下的规划,部分地区政府为扩大自身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居民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支撑,希望在城市中获得良好的生活,生活环境便是良好生活的前提。但政府为加速城市化发展,发展目标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背离,这也是政府单方面规划产生的弊病。一般情况下,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建设的研究并不多,但城市一直稳定发展的原因是城市内部居民关系的协调性。对此,社会群众参与到城市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还需对城市进行改造,控制废物排放及工业园区设计,此类问题均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对此,政府在展开城市规划时,还需综合思考公众诉求。为有效让人们参与到城市规划中,还需政府相关部门成员对城市居民进行引导,建立与居民有效的对话机制,引导人们认识到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3.2关注设计的系统性、完整性
        设计单位在加强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提高对其系统性、完整性的关注度,使设计工作落实效果更显著,为生态城市的更好发展奠定基础。第一,充分考虑城市规格设计要求、自然环境条件,加强生态建筑与外界环境的融合状况分析,丰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目标实现中所需的参考信息,提升设计方案系统性,拓宽生态城市科学建设、长效发展思路。第二,通过综合分析生态资源、自然环境条件等方面,提高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完整性,为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保障,增加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效益。
        3.3多方位推进创新技术应用
        技术创新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将生态理论应用到规划建设实践的有力支撑。在未来城市发展中,需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创新技术,实现生态城由单一功能向集成综合方向发展。在能源方面,研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引导清洁能源的综合使用;优先使用低能耗、无污染的创新建筑材料,开发绿色建筑;在交通方面,鼓励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促进绿色交通发展。除对规划技术的创新发展外,也要考虑城市所处的地理特征、文化、历史等因素,针对性地使用新技术,实现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
        3.4绿色交通规划策略
        绿色交通是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点内容。机动车数量的快速膨胀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下两方面:第一,交通堵塞。如今,交通堵塞是所有城市都面临的难题。私家车数量逐年递增不仅导致严重的交通堵塞,对人们的出行造成极大的不便,还加重了道路的运载负荷,缩短了路桥工程使用寿命,增加了路桥工程养护成本。第二,环境污染恶化。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不仅会破坏大气层,加大了极端恶劣天气的出现概率,还会对公众身体健康构成威胁。针对此,绿色交通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绿色交通建设的两个主要方向如下:其一,公共交通。鼓励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一方面降低机动车出行量,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另一方面,减少尾气排放。其二,鼓励绿色交通。绿色交通,即不排放任何废气的交通方式,如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绿色交通代替机动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尾气排放量。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因此,相关的设计管理人员要以生态城市理念为基础,结合城市实际情况做好科学规划创新,实现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远.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要点探究[J].居舍,2020(18):97-98.
        [2]刘晓静,赵斌峰.绿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及策略研究[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0(6):106-107.
        [3]田鑫,赵彬.生态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0(2):148-1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