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石 余福星
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摘要:如今我国对乡村地区的发展是非常重视的,对村庄的规划管理手段也在不断得到增强,但仍然有一部分乡村地区依然在规划编制当中存在弊端。这就需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村庄规划分析的基层工作,自下而上的实行“多规合一”策略,从而有效的解决乡村地区所面临的规划工作。因此本文结合了村庄规划的特点,对村庄规划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多规合一;村庄规划
前言:现阶段自然资源正致力于我国空间规划体系,而村庄是我国形成治理的基本单元,并且村庄的规划工作会涉及到环境保护、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等多个部门,这让村庄规划工作成为了完善土地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而目前伴随着我国乡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其中所涉及到的落脚点和关注对象都存在于乡村层面,而乡村振兴工作则无法离开乡村土地资源的活化利用工作,这让村庄规划成为了乡村土地制度改革所依托的基础凭条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础。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的特点
1.时代性
在任何一个规划当中都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通常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都已经深入人心。村级规划也必然需要贯彻落实这些全新的理念,并以此为指导,重点引领解决新时代农民、农业和农村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最迫切需求。
2.综合性
村级规划则需要综合考虑好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乡村产业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安排工作,积极做好衔接工作,综合考虑好农村农民发展的现实需求与长远需求,统筹安排好产业发展、村庄建设、资源保护利用、人居环境改善和村庄建设等各类实际活动,以此来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实施性
村级规划则是微观层面当中的规划工作,这需要简洁明了,可以让农村基层干部与普通人民群众看得懂、说得清实施性规划问题。一方面需要落实好上级相关规划所下达的任务,将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等都落到实处[1]。另外在实际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村庄布局优化、建新拆旧、土地整治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好这些项目,要尽可能量力而行,先急后缓,将重点突出,分布实施,从而循序渐进的实现目标。
4.多样性
由于在乡村当中地域十分广泛,村庄数量较多,分布较散,每个村子内都或多或少拥有一定的个性,或自然景观优美,或历史遗存更加丰富,或乡村风貌独特,或人文气息浓厚。每个村子也都存在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比如上学就医、饮水灌溉等[2]。农村多样性与坚实问题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着乡村级空间规划的灵活多样性,如此方可彰显出村庄在个性方面的规划工作,这是一个可以让农民群众拥有一个深刻感受、看得见希望的规划。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的实施策略
1.科学规划好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科学规划“三生空间”,一方面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乡村发展提供科学的空间用地保障,另一方面则需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底线,从而为乡村发展明确所必须的生态资源保障。这种规划工作需要根据村庄中三区三线的整体管控需求,优先划分好生态保护红线,并严格的落实好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对农村建设用地的布局工作进行优化。同时还需要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按照集约高效、减量提质的原则,制定出乡村统筹发展的策略,从而实现乡村建设用地规划的实际控制要求。
根据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以此来促进农业湿度规模经营和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适应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自然区域和人文条件的差异性,利用现状和产业发展的实际特征,几何区域主导利用方向,将村域规划氛围划分为北部生态保育区,中部林下经济发展区域等,从乡村域的整体层面合理的进行引导工作,安排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耕地保护、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基础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等各项用地的实际需求。
2.积极落实好生产用地安排
这次规划所针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永久基本农田规定工作确定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基本农田储备库任务,明确好具体的地块与面积。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积极控制好路、林、田、水、村的空间形态,对耕地类的农用地流转规模与范围进行有效的引导,对田块大小与方向提出设定,对田间骨干工程与主要配套设施的平面布置积极做出合理的规划工作,从而让其形成田块适度、排灌有序、设施完善的耕读与基本农田体系,进而满足适当的规模经营与现代化农业农田生产需求[3]。村域内部现状;零星耕地、永久基本农田周边的现状农用地,如此方可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新增耕地的土地,还应纳入基本农田整备区,作为基本农田占用补划和动态优化潜力地块。整备区内逐渐形成了与周边已有基本农田地块进行连片、设施统一、质量相当的优质耕地,使其达到永久基本农田标准,并将其纳入到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库管理工作中。
3.优先将生态空间规定工作做好
结合乡村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主体功能定位、空间开发需求等多方面出发,与永久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边界相衔接,划定好相应的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目标和保护范围,从而进一步明确好相应的管制要求。与其他具有生态功能,并且符合当地农民保护意愿的地类,比如村庄饮用水源地、风水林等方可将其纳入生态用地保护。结合生态用地管控级别和用途类型制定差别化管理规则。对生态用地当中拥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比如重要的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功能的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这就需要严禁任意改变用途,对生态用地中的生态功能区域应限制住开发利用功能。
4.有效整治好乡村环境问题
规划应从村庄形态、村落建筑、自然景观、历史遗存、乡村文化与产业特色等多方面出发,制定出能够符合当地特色的美丽乡村主题。其中的特色主要就是表现在自然地理特色、历史文化特色和建筑风貌特色。这需要根据村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脉、风土人情,根据民俗民风,合理利用特殊地形,从而体现出乡土气息,确定好建筑风格以及建筑群组合方式,并重视特色空间的营造,并突出文化传承发扬。乡村规划依托良好的村庄山水自然本地,以良好的主题挖掘出村落的核心价值,因地制宜的塑造出乡村沿街外立面。以典型院落政治为基础,彰显出生态古村,进而勾勒出真实魅力的乡村风景[4]。另外,规划还需要通过提炼文化元素,对戏台、竹篱笆和公共厕所等乡村周边景观给予有效的整治工作,并设计好指示牌、树池坐凳和景观灯等村庄小品,突出当地乡村文化特征和环境特征,展现出其所拥有的独特艺术性和时代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而若想有效的做好“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工作,就需要科学规划好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积极落实好生产用地安排,优先将生态空间规定工作做好,并有效整治好乡村环境问题,从而编制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以此来指导村庄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得军, 王宁杰, 曹春艳.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土地利用规划技术路线研究[J]. 中国土地, 2018, 000(006):17.
[2] 周骏, 王娟, 陈前虎.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的转型发展——以浙江省浦江县薛下庄村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 2019, 000(007):1.
[3] 张欣梅.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思考[J]. 低碳世界, 2020, v.10;No.203(05):95.
[4] 李晓青, 刘旺彤, 谢亚文,等. 多规合一背景下村域三生空间划定与实证研究[J]. 经济地理, 2019, v.39;No.260(1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