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探讨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2月5期   作者:余权坤
[导读] 城乡规划以探寻更为美好的生活为目标,应在规划当中渗透更多追求人与环境和谐、城与乡融合互进的思考。

        余权坤
        广州市增城区城乡规划与测绘地理信息研究院 511300
        摘要:城乡规划以探寻更为美好的生活为目标,应在规划当中渗透更多追求人与环境和谐、城与乡融合互进的思考。当前,城乡规划实施管理阶段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不到位,城乡规划发展理念有偏差,规划实施管理力度不足等问题,需要在加强人居生态环境治理,强化城乡规划管理方式创新,提升城乡规划管理监督检查力度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城乡一体规划、城市群协调推进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城乡一体;规划管理;生态保障
引言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虽然城镇化发展进程势头强劲,但在发展过程中,城与乡发展步调不协调、城与城规划建设同质化明显、城市自身短板突出。为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进行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管理。
        1.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概念
        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地域空间性都比较强的工程,负责规划设计的人员需要具备全面协调统筹的意识。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并非对立的两个主体,不能强此弱彼,两者是鸟之双翼,任何一翼发育不良,都将直接影响规划实施的效果。在城乡规划的工作中,需要对城乡一体通盘考虑,融入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理念;要分析城市群的差异性、互补性,做到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协调规划,避免出现功能重叠,影响资源高效配置的问题。要关注城市自身实际,引入绿色GDP的规划思维,避免走大兴土木、大拆大建的老路。城乡一体化规划要以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城乡共荣为目标。
2当前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存在问题
2.1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
        城镇化的推进需要不断加大土地要素供给,乡村土地资源转变为城镇开发建设用地时,假设市场主体不完全依据整体性规划实施建设行为,郊区就难以在短期内充分按照整体性规划方案完成城镇化建设,生态结构就无法得到保障。此外,市场主体急于完成开发目标而不重视开发项目的规划经济指标,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土地浪费严重的问题,从而破坏了乡村自然生态结构,减少生态多样性、降低乡村发展活力。
         城镇重复建设,功能规划紊乱,绿地系统空间布局不均衡、实际绿化率不足,城镇生态隔离带规划实施粗放化,建设开发未充分考虑城市湿地、湖泊等资源的生态价值,城市生态景观的打造滞后于城市外拓的速度。
2.2城乡规划理念存在偏差
         第一,过去的城市建设求洋气而不重传统、求体量而不重适用性、喜欢标新立异而不考虑经济成本,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缺乏本土历史文化特色。第二,城市更新运动中,更注重速度与规模,缺少区域化统一规划设计的意识,反之,习惯“碎片化”更新;旧区改造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支持,市场主体积极性不高但往往偏向于突破城市规划的界线。第三,城镇经济社会有巨大的物质优势,使得“乡村就是城镇的附属”这种思维观念深入人心。规划建设工作重城市、轻乡村,城镇规划管理资源投入远远大于乡村规划管理拖入,乡村规划发展缺乏相应的政策、人才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缺乏产业进乡的规划指引,缺乏村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配建方案,从而拖慢乡村振兴发展的步伐。在跑步进入城市的过程中,乡村规划严重掉队:村庄规划让位于城市规划,普遍追求城市的经济价值而淡化村庄发展的综合价值。
2.3城乡规划实施管理力度不足
         城市交通拥堵严重、雨后一片汪洋、买菜十分钟停车半小时。路网选线及车流定容规划研究不足,造成交通通勤成本高;排水体系规划设计薄弱,造成防涝防汛能力不足;停车场规划不当配建不足,造成停车难。

乡村部分空置的校舍、厂房未及时规划利用,成为无效资源;部分零星留用地躺着睡懒觉,成为低效土地;部分村落交通系统缺乏统一的规划,不便于村民出行。农村建房缺乏村庄整体规划及详细规划方案的指引,建筑在层数、外立面风格、基底面积等方面差异较大,且空间布局不规则,拉低了乡村环境景观评分。
         以上是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薄弱的直接体现,其原因是不注重前瞻性、可持续性、协调性的城乡规划研究,缺乏高水平的城乡规划工作队伍。
3实现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的策略
3.1加强人居生态环境治理
        城乡的发展受生态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影响着生态环境的质量。现阶段,要充分进行区域生态适宜性评估,注重在路网选线、土地利用、城市与村庄流域开发等方面考虑生态保护规划工作。要结合城市自然地理特点,科学研究城镇功能分区,形成合理的商业中心、居住生活区、过渡空间及通勤链接带;结合城市的产业传统、人口规模及劳动力素质,编制产业规划指导意见,对工业体系布局、能耗、排放进行一体化规划,避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要维护乡村居民的实际利益,做好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及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3.2强化城乡规划管理方式创新
        随着时代的进步,市民日益关注自身的居住生活权益,关于城乡规划领域的维权层出不穷。因此在规划管理中,要求规划主管部门及工作人员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服务,对基础设施特别是邻避设施的规划情况要及时公开到位、解释到位、服务到位。
    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已深入到规划管理的血液中。过去没有过多地考虑乡村的规划发展,但恰恰在乡村,常有违法违章建设、破坏植被的现象,应通过先进的动态监测技术进行城乡规划管理。
3.3提升城乡规划管理监督检查力度
        城乡规划监督检查是保障规划方案精准落地的重要措施。在城市中,通常配备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的规划管理人才,而致力于乡村规划管理的人才则凤毛麟角,这导致乡村地区难以有效落实城乡规划设计管理工作。因此,当前推进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一是继续强化城乡规划行政执法监督,建立健全城乡规划、住房建设、市场监管、水务环保、城市综合执法等行政管理部门协同监督执法的长效机制。二是打造高素质城乡规划管理人才队伍,加强规划工作人员在城乡规划法律法规,规划技术规定及管理实务等方面的培训和考核。增加村庄规划工作人员配备,为村庄规划实施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撑。三是制定相应激励办法,提高规划工作人员申请从业资格证书及通过国家注册考核的积极性。
3.4加大乡村规划的投入
        做好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工作重在乡村,而乡村规划工作是一项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加大乡村规划的人财物投入。具体来说,一是需要主管部门结合各行政村的人文地理特点编制乡村规划方案,并制定政策实施指引办法,落实乡村规划工作的宣传及引导工作。二是主管部门需要重视规划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导高素质规划人才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生态小镇开发建设主体进入乡村,为乡村建设注入市场血液。
        结语
    城乡协调一体的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设计管理全过程,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加强人居生态环境治理,着力强化城乡规划管理方式创新,不断增强城乡规划管理监督力度,加大乡村规划的政策研究与投入。乡村是城市的卫生、生态屏障,是城市运行的原材料基地,是缓解城市压力的减压器,必须通过长远的规划来永续其生命力。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引领区,良好的城市环境是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通过城乡一体化规划管理,打通城乡之间的联系的堵点,实现城乡协调一体,有利于我国城乡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素波.新形势下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7(14):166.
[2]贾瑞.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分析[J].风景名胜,2019(06):123.
[3]肖宇.新时期城市设计管理法定化改革的路径辨析[J].城市建筑,2019,16(20):76-77+83.
[4]李乐仁.新时代城乡规划设计管理一体化研究[J].城市住宅,2021,28(02):188-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