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伟
天津市于桥水库管理中心 天津市 301900
摘要:随着水利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水利行业的各个方面。将水利专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水利现代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目前,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越来越完善,标准项目管理也越来越成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水利技术标准的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水平,迅速提高管理效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信息化系统;水利技术;技术标准管理工作
随着人们对水利工程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相应的管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更好地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除了要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有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管理水平外,还需要注重加强相应管理技术的创新和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效果,水利工程技术标准的管理也不例外。加强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有效提高水利技术标准的管理价值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概述
技术标准是指为标准化领域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制定的标准。它们主要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规定了标准化对象的技术特征。它们不依赖于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不是为某些单位和个人制定的。他们是普世的。截至2016年7月,有效的水利技术标准共有834项,基本涵盖了水利行业的各个专业领域。随着我国水利技术标准数量的不断增加和体系的日趋完善,对我国水利技术标准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水利部颁布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管理办法和专业指导,为水利技术标准的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力支持。由于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不断增加,传统人工管理模式下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已经无法承受。即使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查询相关标准和信息共享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在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的应用是一个必然趋势,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二、信息化系统在水利技术管理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在社会经济和民生发展中有着诸多需求。重视水利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体系。农田水利基本上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用水的需要,结合防洪工程的高标准工程设施,保证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稳定。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不断加大水利投入,不断更新改造水利设施。但由于种种原因,水利工程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较为普遍的是管理水平粗放,技术落后,水利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水利的作用,削弱了对社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贡献。落后的绩效管理技术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手段落后,甚至停留在人工或半机械化作业的水平,防汛决策仍处于书面化水平,基础数据读取仍采用人工测量传输,没有真正的自动化和无纸化实施。信息技术在水利管理中的应用,有助于水利行业快速、科学、规范、制度化,进一步提高水利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三、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信息化系统应用中的问题
(一)信息化项目设计缺乏标准
传统的水利建设主要以水利工程措施为主要施工方式。在长期的建设过程中,一套成熟的规划设计规范逐渐形成,形成了一个“粗放式”的工程规划设计。这种工程建设思想在当前水利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施工中,建设单位没有为该项目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制定一套规范的规划设计标准。
传统的“粗放式”工程规划设计大多基于通信行业或信息技术标准,以及施工单位的主观思维,难以在工程建设中实施数学信息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可见,信息化工程规划设计缺乏标准规范已逐渐成为当前水利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水利信息化认识不到位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改革,广大水利工作者对水利信息化也有了深入地认识。然而,对水利信息化认识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对信息化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水利建设过程中,一些水利工作者认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非工程措施,独立于工程项目,并作为业主辅助项目开展相应的工作。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与工程建设的关系。甚至还有一些水利工程在建设中,仅仅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和开展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工作量不够,造成工程的社会效益低下,不利于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三)信息化项目运维困难
水利信息化工程与水利工程措施有一定的区别。在水利信息化工程中,关键的研究内容是新技术的应用,对新技术的应用要求较高。同时,信息系统建立后,维护工作成为主要工作内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传统的水利管理和保护方法大多不适用于水利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就难以有效解决。因此,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必须做好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确保相应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更好地保障水利信息化的长远发展。
四、信息化系统在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划分功能模块
根据有关技术标准,水利技术标准的管理过程分为十二个功能模块,即项目立项、起草、咨询、审批、发布、备案、宣传、实施、审批、标准监督和变更管理。这十二个模块都有自己的功能。这些模块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构成了完整的水利技术标准管理流程。其中,项目审批、起草、咨询、审批等功能模块已经完成水利技术标准的审批。顾名思义,我们可以从其他功能模块的命名中知道模块的具体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模块是标准监督模块,主要负责统计和监督标准的实际执行情况,以便于主管部门了解标准的实际使用情况。
(二)严格的流程管理
水利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构成了水利技术标准制定或修订的完整过程。上述每个阶段都由不同的功能模块组成,每个功能模块必须经过不同单位的批准才能进入下一个流程。以这种方式实施水利技术标准的制定或修订,可以充分保证进入水利技术标准信息管理系统的各项技术标准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建设水利技术标准数据库
只有建立水利技术标准管理数据库,才能实现水利技术标准的信息化管理。水利技术标准数据库的建立是水利技术标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基础环节,实现了我国水利技术标准信息的实时共享,保障了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发展。现行水利技术标准数据库已收录1400多项水利技术标准,可供查询和共享。水利技术标准数据库的功能与大多数数据库基本相同。它可以查询、添加、更新和删除数据库中的数据,但有些操作需要许可才能操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水利技术标准的人工管理模式处于发展阶段,水利技术标准的管理严重缺乏及时性,不利于管理规范的准确实施,也影响到相关信息的共享,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这种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劳动量,实现水利技术标准的实时分工。本文针对采矿业提出了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指导水利标准的制定,为读者提供标准化的信息服务,增加水资源,对水利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1]卜祥禹.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策略研究与系统建模[J].中国水运(下半月),2020,20(08):45-47.
[2]徐文辉,刘春林.新时代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0(04):200-201.
[3]黄开春.未探信息化系统在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低碳世界,2018(01):159.
[4]黄晓东.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必要性及发展趋势[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7,46(1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