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6/28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2月第6期   作者:曹敏瑞
[导读] 装配式建筑颠覆了传统现浇建筑施工模式,
        曹敏瑞
        志丹县财政预算评审中心,陕西 延安 717500
        摘要:装配式建筑颠覆了传统现浇建筑施工模式,随着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各项政策,装配式建筑市场逐渐成熟,但是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阻碍了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对此,文章分别从装配式建筑的概念、特点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装配式建筑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城市建设正在日新月异地进行着,伴随着房地产等建筑行业蓬勃发展,人们对住宅的设计和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迎难而上,打破了传统的全过程现场施工,克服了传统施工中的脏乱差、周期长、标准化程度低等缺点,使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模式和机遇。
        1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1.1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
        装配式建筑主要是将已经加工完成的预制构件,通过机械吊装及安全可靠的连接方式,将零散的预制构件组成一个整体性的建筑。建设周期分为前期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构件生产阶段、运输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后期维护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成本费用主要包括设计费用、工厂生产费用、成品构件运输费用、现场安装费及其他相关费用等。
        1.2 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特点
        (1)生产效率高。相较于现浇建筑复杂立体的交叉作业、流水施工模式,预制装配式建筑主要采用工厂化生产、机械化吊装的方式。安装过程如同在工厂组装汽车元件般进行拼接,现场作业量大大减少,并具有生产效率高、安全、质量有保障等特点。此外,生产过程不受天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提升了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缩短了建设周期。(2)标准高。装配式建筑构件各项生产工序都是在工厂中完成,可避免受到现场人员技术水平、作业环境、天气等各种可控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制作规范标准严格,保证构件的质量。(3)环保效果突出。装配式建筑施工大部分在工厂中完成,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都是成品构件,从而减少了施工现场的扬尘、噪声等污染。
        2 当前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2.1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科学性不足
        现部分省市地区推出的装配式建筑政策很明确,如《深圳市装配式建筑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0)》,按年度对各类建筑采用装配式提出明确要求。建筑工程项目在立项、可行性研究阶段做投资估算时就应该按政策要求,把采用装配式建筑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但现实中做这些投资估算时,找不到采用装配式的类似工程,也没有进行差异化调整,只参照同类现浇式建筑工程指标进行测算,致使整个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科学性不足。
        2.2 过程缺乏有效的成本管控
        建筑工程项目启动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比选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规划设计条件、建筑使用功能、实际地貌、景观布局等,只有在施工图设计时才考虑装配式建筑因素,受已定建筑形态、建筑功能限制,又为达到政策要求装配式建筑的装配率、预制率,开展施工图设计时出现为“装配式”而装配式的设计,导致成本失控。招投标过程中,招标文件、合同、工程量清单、技术要求等对装配式建筑描述不够全面,可能导致合同执行过程中变更、签证、索赔层出不穷,导致成本失控;招标控制价编制时,市场询价、调查不充分,价格偏离太大,投标单位仓促应标,中标价偏高,建设单位成本控制失败;流标、中标弃标,也是建设单位成本控制失败,导致成本增加。


        3 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的优化策略
        3.1 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
        前文所述之问题,究其根源为设计、生产、施工链不是利益共同体。各个环节来自不同的单位,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系统的协调发展,必须破除既有模式,采取工程总承包模式,优化为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疏通整个产业链。具体措施:(1)给予政策扶持,鼓励具有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设计院或者施工企业不局限于既有业务,扩宽业务范围,着力研发及生产,逐步形成全产业链的综合性企业。(2)委托行业协会制定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总承包市场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规范工程项目总承包市场秩序,制定企业工程总承包能力评价机制。(3)工程总承包企业不仅要在传统的技术层面继续深耕,还要花更多的精力及资源学会运用大数据、信息化等科学手段,实现全过程管理的智能化控制。
        3.2 设计源头提效降造
        降低装配式建筑成本的源头在于设计,将二次设计与构建拆分作为创效和降低成本的突破口。装配式建筑的二次设计及构建拆分直接影响标准化生产、构建运输及施工安装,只有逐步形成标准化、模数化,生产、运输、安装才能高效、降造,提高模具重复利用率,才能实现整个产业数据共享、标准统一。此阶段的重难点工作是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利用其资源,有针对性地突破和推广装配式建筑设计标准化及模数化的核心技术。
        3.3 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
        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进度和验收等众多环节。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装配式建筑各个环节涉及到的质量控制是核心,特别是工厂化生产的建筑构件对整个建筑结构的质量影响较大。同时,建筑构件生产的过程中又涉及到原材料采购、生产、检验等关键步骤,尤其对预埋件的质量监督要严格细致。在将建筑构件运输到施工现场时,要检验运输过程中的构件是否损坏,保证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顺利进行。在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环节,要对构件的定位、安装的精度进行记录和测量,特别是连接点的施工工艺要严格按安装标准进行。施工完成后,在进行质量验收环节,做到层层把关、严谨务实,不合格的工程要及时返工或改建。
        3.4 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现如今,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渐增高,但是装配式建筑的信息化水平普通不足。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关系到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施工和维护各个环节,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甚至可以决定工程的工期和质量。近几年,BIM信息化技术大量应用于建筑行业,不仅提高了建筑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优化了新型建筑行业发展环境,同时也促进了装配式建筑的信息化发展。在相关政策上,2016年住建部印发的《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也为装配式建筑的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加快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协同融合发展。因此,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只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化建设与建筑产业的融合水平,才能推动装配式建筑迈向现代化高水平、高质量建设的新台阶。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详细分析了装配式建筑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优化措施。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只有充分考虑工程造价及相关成本因素,才能促进装配式建筑在建筑行业领域中的应用及推广。在此背景下,相关人员需要合理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改善与改变工程造价高昂的现象,促进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发展,努力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齐宝库,薛红,张阳,等.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招标评标方法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5(5):24-29.
        [2]谢思聪,陈小波,梁玉美.基于BIM与装配式建筑的新型工程量清单[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30-135.
        [3]任海勇.浅谈利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对装配式建筑进行造价管理[J].建设科技,2016(Z1):136-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