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 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各种地质若条件以及地理环境都存在着相对复杂以及特殊的地质特征,并且地灾的实际分布范围也相对广泛。在进行岩土工程项目之时,出现地质灾害的频率也会直线升。在进行岩土工程施工之时,需将地灾防治问题充分重视起来,灵活依照地灾的实际状况,促使地灾防治措施以及相关防治技术变得更加完善,继而保证岩土工程的整体质量。本文首先分析了泥石流地灾的主要危害,继而提出了相对应的环保防治施工技术。
关键词:泥石流地灾;危害;环保防治;施工技术
引言
在进行岩土类工程施工之时,进行地质灾害防治是有效保证整体施工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基于此,需灵活泥石流等地灾所带来的主要危害,提出合理高效的生态防治施工技术
一、泥石流灾害防治现状
(一)监测、预报和报警
我国目前的泥石流监测工作,主要是以线状交通干线和点状重要工程、基础设施以及城镇居民点的群防群测为主,它是符合泥石流防治现状最有效的形式。较典型的有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泥石流预警系统。由此可见,我国在泥石流灾害监测以及预报和报警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健全。因此,当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时候,有很多的居民,来不及逃生,较多的财产,也没有办法去保护。因此才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从客观的角度来说,监测、预报和报警工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策略,只是现阶段的工作还有很多的不健全,需要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
(二)工程治理
对于现阶段的发展来说,要想良好的进行防治泥石流灾害,就需要在工程治理方面下功夫。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是值得肯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工程治理能够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起到较大的积极影响,因此我国的工作人员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围绕国家大型水利、交通、能源等项目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泥石流治理工作,有效地保护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正常运行。如三峡库区的灾害治理。水利部长江委在甘肃南部的陇南山区,开展武都县甘家沟、文县县城泥石流沟、宕昌县大地沟等众多危害县城的泥石流沟道治理。由此可见,对于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来说,仍然需要在工程治理方面进行一定的深化和加强,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从而在将来的发展中,更好的处理泥石流灾害,有效的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
二、泥石流地灾所带来的危害
一般情况下,泥石流地灾的防治需从水源的成因以及物源成因作为主要切入点,以此促使灾害类型得到逐步明确,使用相对应的防灾性措施,积极进行灾害的合理疏通作业。泥石流主要包含形成区、流通区以及堆积区。相关危害的破坏形式主要包含如下几种:其一,淤埋危害。这一危害主要发生在堆积区,在该领域时常会发生淤埋危害,继而导致此区域之内的设备逐渐被严重破坏。其二,冲毁危害。由于泥石流存在着冲速快以及能量大等方面的特征,因此有着相对较强的冲刷能力以及撞击能力,这对下游的居民的人身安全以及建筑完整性造成了严重的打击。该区域的泥石流危害的种类主要分为泥石流冲毁以及淤埋等危害。
三、泥石流地灾环保防治施工技术
(一)技术要求
施工技术要求如下:1。基开挖与整理。轴线偏差不大于100mm:基槽高程偏差±50mm;基槽开挖深度及几何尺寸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等。2。垫层铺设。材料采用1m3挖掘机挖装,10t自卸车拉运,基底铺设20cm的砂砾垫层,垫层用人工铺设,均匀推平。
砂砾垫层铺设后,使用28kW蛙式打夯机夯实并检测高程、坡度。G3浆砌材料。采用M15浆砌石(其抗压强度不得小于30MPa)。表面M15砂浆勾缝。水泥、砂、卵石按规范要求进行材质检验,水泥砂浆配合比要试验确定。4.其他要求。防治工程施工作业的开展严格按照制定的施工技术要求进行,保证技术运用的效果。
(二)质量把控
结合采用的施工工艺,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底以及培训,使其能够掌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施工技术要点,进而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以及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增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能够认真负责把控防治工程的质量。
(三)质量检测
工程的质量检验,要围绕护坡断面尺寸、垫层厚度等进行。检测实践中,使用米尺,进行护坡截面尺寸以及垫层厚度的检查,对比检测结果和设计值,看是否达到质量标准。采用灌砂法试验对填土压实度进行检査,其中堤坝堆筑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2、护坡基槽回填压实系数不得小于0.90。严格按照工程质量检验规范和标准进行,做好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把控,实现工程建设的目标。
四、减灾的有效应对措施
(一)加强基础工作
对于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来说,要想达到一个较为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根源出发。很多的地区之所以具有较为突出的成绩,原因之一就在于基础工作比较牢固。只有雄厚的基础,才能在之后的工作中,有一个出色的成绩。尤其是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大部分的工作都属于基础工作。本文认为,应用遥感技术、GIS、计算机、数据库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全国性泥石流灾害调查,建立泥石流灾害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为制定区域减灾规划、进行灾害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经过大量的调研,类似这样的工作,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相对于一些表面化的工作而言,更具实质化的作用。很多的地区之所以损失较大,原因就在于表面化的工作过于严重,使得较多的人民只能被动的受灾,没有办法主动的抗灾。
(二)制定统一标准
相对于其它工作而言,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原因在于,泥石流灾害无论是发生的原因,还是造成的损害都是相同的。因此需要在防治工作方面,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良好的效应,从而在防治工作方面获得较大的突破。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由于缺乏泥石流灾害信息、灾害统计、监测、预警、灾情评估等方面统一的标准,信息难以共享,灾情评估及监测系统实时性差,给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统一标准的时候,需要从新调研泥石流灾害的各方面情况,这样才能在标准方面,避免偏差。
结语
综上所述,要有效解决泥石流地灾所带来的危害,需依照实际状况制定合理有针对性的生态应对施工技术,提出合理减灾措施,以此将地灾对民众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伟.环县虎洞镇杨岭沟、朱砚沟泥石流特征及危害程度分区[J]. 甘肃科技,2020,36(14):31-33。
[2]关伟光. 泥石流地灾的危害及环保防治施工技术[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2):10。
[3]龚梦.探讨泥石流形成机理及其农田危害防治[J]. 福建农业,2015,(0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