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工程技术的优化措施 庞少硕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庞少硕 王小宁 李雨欣
[导读] 摘要:我国石油资源开采已经进入末期,受资源型行业特点决定,资源开采后期各项成本不断提高,石油企业为保障自身的生存发展,必须从优化自身管理出发全面调整生产状态,降低生产成本。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冯地坑作业区  陕西西安  710201
        摘要:我国石油资源开采已经进入末期,受资源型行业特点决定,资源开采后期各项成本不断提高,石油企业为保障自身的生存发展,必须从优化自身管理出发全面调整生产状态,降低生产成本。采油工程的优化和完善对油田控制生产成本有重要的意义。课题选择施工较为密集油井结蜡处理作业工程展开研究,探寻技术优化发现和具体的实践方法,从而实现工程质量以及工程小的质变,从而全面降低采油工程的施工成本,降低企业的整体采油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发展能力。文中对采油工程技术的优化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采油;技术;优化措施
        1 采油工程技术的概念
        所谓的采油工程技术包括对井下油气进行合理开采而运用的相应的开采油气的技术手段,也包括维持油田稳定高量的生产而需要投入一定的工技术手段。也就说采油工程技术是有助于油田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2 采油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采油技术起步时间是在20世纪50年代,最初有苏联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后随着两国关系恶化,苏联技术人员撤出,我国采油技术进入了一段停滞时期,实际开采效率得不到保障,不能满足工业生产需求。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始终面临西方国家各方面的技术封锁,依靠进口技术设备来进行石油开采,导致我国的采油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开采越多、余量越少、能源危机越严重,在当今国际社会情况下,采油技术本身高能耗的问题必须得到突破,实现能耗降低、提高开采率是推动石油采油工程技术发展的关键。
        2.1 注水技术问题
        注水是石油开采期间重要的技术,通过向石油井下注水来驱动石油上浮,提高石油的开采效率,降低开采难度,同时填充石油开采后造成的地下岩层空洞,保证地下岩层稳定。我国应用的注水技术从最初的笼统注水逐渐发展到分层注水,后又细分为固定式分层配水、活动式分层配水,随着油田开发面积不断扩大,偏心配水器应运而生。随着油田开采进入中期,地下水柱的磨损、腐蚀迫使技术人员研发小直径偏心配水器和压差式封隔器,分层石油开采中的注水技术开始有了更多契合实际情况的划分。但目前来看,注水技术始终存在有效性和效率的问题,这与注水井的测调难度高有关。不能有效注水的情况下,水驱开发效率必然受到制约,浪费现象随之而来,再加上地下注水管线必然存在的磨损和腐蚀现象,石油开采陷入高成本、低回报的困境。
        2.2 三次采油技术问题
        在石油开采领域中,一次采油过程POR是利用地层天然压力进行采油的过程,石油采收率仅为10%—20%,二次采油过程SOR是通过注水、注气的方式来补充地层天然压力,石油采收率可提高至30%。但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所获得的石油并不能满足石油的工业使用需求,因此,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三次采油的技术概念。三次采油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成为我国提高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技术。世界范围内的三次采油技术主要包括化学驱、热力驱、混合驱、微生物驱四种,其中有效率最高的目前是化学驱,最受研究人员瞩目的是表面活性剂驱。我国也在表面活性剂驱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究,以应对油田越来越复杂的开采现状,但常用的阴离子表活在面对高温高盐高含水的油藏开采时效果经常不理想。复配表活理论上驱油效果应当比较时候复杂油藏,但实际驱油效果远低于实验室值,这与地下油藏实际情况不断变化、油层数值不断降低等情况都有关。找到更理想的化学驱油技术配方是改善三次采油技术问题的关键。
        2.3 外围油田开采技术问题
        外围油田多指开采面积不一、石油储量不一、渗透率低、层次不分明、开采难度大的油田,比如大庆油田的外围油田。外围油田开采技术主要是注水驱油技术难使用的问题,企业投入了很大的成本进行开采,但得到的石油总量和质量去与预期有很大差距。外围油田的开采技术问题明显体现了我国在开采技术上的不足。


        3 采油工程技术的优化措施
        3.1 热力采油技术
        主要是利用热量来降低原油的黏度用以提高原油的开采效率。其中热力采油技术中最典型的常用的方法就是蒸汽吞吐方法。该方法就是利用温度降低原油的黏度,将蒸汽按照一定的周期性注入油井中,蒸汽所拥有的热量传导到储油层中的原油中,使其温度升高至上百摄氏度,温度升高使得原油的黏度直线下降,原油黏度下降其相应的流动性就提高了。蒸汽吞吐技术的一般过程分为注汽阶段、焖井阶段、采油阶段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注气需要采用的措施为一定要注意的是要将高温蒸汽快速地注入储油层中。第二阶段所讲的焖井关键点也就是在注汽完成后需要立即关闭油井,关闭油井的目的就是让蒸汽蕴含的热量在储油层中进行充分的传导交换,也就是热量传导加热了储油层。焖井时间很关键不能太长更不应太短,一般设置在两天到五天为宜。最后阶段的采油又包括自喷和抽油两个过程。自喷过程主要是在注汽时的高温高压全部都集中在油井底部附近,为油气自喷提供了相应的能量,这些能量一般可以维持几天甚至几十天,这些能量最终将蒸汽冷凝成的水和温度仍较高的原油从油井底部喷射到地面。能量因原油喷出而逐渐减少,当井底压力与地层压力无压差时,就到达了抽油阶段,该阶段需要使用抽油手段将油井底部无法自喷的原油抽取到地面,该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在较好的技术手段的维持下,可将抽取原油的时间增加至一年以上。
        3.2 气体混相驱采油技术
        主要是通过向油田的储油层注入气体与使之原油发生混相,发生混相就可以降低储油层中原油黏度,也会降低原油对岩石的吸附性,同样也达到了增加原油流动性的目的,进而提高了原油的产出率。常用的气体有天然气等烃类、二氧化碳以及氮气等等。
        3.3 化学驱油法采油技术
        主要是通过向油田的储油层注入一些化学试剂,化学试剂的作用是为了增加储油层含有水的黏度,水的黏度增加,使得与原油黏度更为接近,那么储油层水的流动性和原油油的流动性之间的差距就减小了,也就是增黏水而驱动油,同时这样的技术,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原油对储油岩石的吸附能力,因而就进一步继续扩大了增黏水驱油的范围,提高了驱油采油的效率。
        3.4 微生物驱油法采油技术
        是有益的微生物有目的地培养于储油层之中,通过其自身的繁殖、生长、排泄、活动等环节产生代谢物能够裂解原油中的石蜡和重质量的烃类,也就是使石油的顽固难流动的大分子变成易流动的小分子。同时代谢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氮气、氢气、甲烷等可溶解于原油当中,实现对油层的改造,改变油、气、水的分布及运移状态。从而降低了原油粘黏,增加了原油的流动性,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4 结束语
        总之,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资源,且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的不可再生性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石油的开采率,降低采油成本,是我国石油开采行业必须攻克的技术难关。我国石油开采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已经开始遇到技术上的难题。采油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需要从技术角度入手,实现对技术的优化,推动我国石油开采事业始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志祥,刘学良.采油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化工管理,2020(27):114-115.
        [2]万云.采油工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探讨[J].探索科学,2019(10):14.
        [3]王钰博.采油过程的问题探讨[J].化工设计通讯,2020,46(4):47,85.
        [4]张浩然.油田开发中后期的采油工程技术优化[J].化工管理,2020(18):220-221.
        [5]曲延祥.采油工程在油田开发中面临的问题与治理措施[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5):129-1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