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 胡树清

发表时间:2021/6/23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8期   作者:胡树清
[导读] 摘要:在水利水电项目施工中运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应注意合理控制不良因素,防止出现裂缝等施工质量问题。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  100024
        摘要:在水利水电项目施工中运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应注意合理控制不良因素,防止出现裂缝等施工质量问题。在水利水电施工中,会出现水体侵蚀破坏的安全隐患,直接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的运行效果。因此,需要科学应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强化混凝土施工质量管控工作,提升水利水电项目施工整体质量。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
        1导言
        水利水电工程主体构造复杂且以混凝土为主,要想实现工程质量提升,势必要重视混凝土施工。坝体、水闸等作为水利工程重要结构,也是由混凝土施工而来的,但在实际施工时,应结合水利水电特点,以相关原则约束好混凝土施工流程,提高水利水电混凝土施工效果。在水利水电施工中具体应用混凝土施工技术时,除基本技术性要求外,也要把握好管理要求,以便为水利工程提供全方位质量保障。
        2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优势
        混凝土施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混凝土一旦凝结硬化之后,就会具备更高的物理稳定性性,不容易造成结构变形,能够延长建筑物应用年限。性价比较高,这是由于混凝土原材料极为丰富且价格低廉,经过科学配比后,结构强度高且结构耐久性非常优越。混凝土施工技术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可添加钢筋来提高结构强度和质量,经济实用性非常好,适用于大多数工程中。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强,混凝土结构密度高,对外界的环境因素影响抵抗力较高,特别是雨水浸泡等环境的抵抗能力更优越,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极为重视,直接关系到了工程建成后的使用期限。
        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混凝土材料强度不达标。在施工过程中,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要求了解不足,影响混凝土配比的科学性。第二,混凝土施工管理不到位。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根据施工设计方案,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发现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第三,管理机制不健全。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没有制定全面有效的施工管理机制,没有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特殊性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选择,影响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效果,导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存在问题。
        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
        4.1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自身的质量会影响最终的工程施工效果,为保障混凝土施工质量,使其达到标准要求,应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提高混凝土自身质量,使每项参数均符合施工要求。采购的混凝土原材料应进行质量检测工作,检测合格后再投入混凝土施工中。水泥是混凝土原材料中应用最多的材料,其性能及其产生的水化热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须严格控制,保证其水化性能达到标准要求。材料的采购均须与正规厂家合作,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要求选择适宜规格的原材料,数量、质量、型号等均满足实际施工需求。应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试验工作,检验适配混凝土,并进行相应调整,针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结构的要求,制定适宜的适配方案。首先,制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应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对混凝土结构强度的要求,减少水化热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确保混凝土施工技术均可正常应用,避免出现结构问题。最后,在搅拌混凝土时,需控制混凝土中的水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检查混凝土各项性能,确保其符合施工要求。完成混凝土配制工作后,需要将其运输到施工现场中,缩短运输路线,减少颠簸,以免在运输过程中混凝土质量受损。通过质检进入施工现场后,应放置于规定位置,做好防水、防潮、防晒等措施。
        4.2水闸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
        首先,在进行到浇筑环节前,还要经过模型设立、钢筋绑扎、脚手架搭建等环节。

在确定好底板地基范围后,因其多为软土地基,通常在底板浇筑前要进行垫层预铺,其厚度为1cm,可起到一定的保护与找平作用。水闸底板模板支立工作,其架设范围主要是水闸四周,可借助木桩等结构实现有效支撑。要想降低水闸底板的沉降风险,需严控底板浇筑工作。在混凝土强度方面,水闸底板与基础部分需一致,而且要保证底板浇筑质量。对于底板钢筋部分,要注意形变问题预防,主要通过脚手架、铅丝帮吊等加以实现,还需检验底板钢筋的固定效果。当实际开展底板浇筑工作时,需要结合底板钢筋分布情况,合理要求浇筑过程,并达到底板浇筑的预期厚度。其次,考虑到闸墩结构特点,存在着较高浇筑难度,尤其是门槽部位,由于结构需要,往往涉及有许多的钢筋及预埋件,而且闸墩本身作业空间比较狭小。当浇筑闸墩时,应处理好施工缝问题,通常应结合其实际倾向,确定合适的浇筑顺序。要想保证水闸整体质量,无论是底板还是闸墩,应当重视两者连接问题,连接部位浇筑时要尽可能保持对称,以免因两侧沉降不均匀而对水闸带来新的问题。
        4.3接缝灌浆施工要点
        由于混凝土自身存在收缩、水化热、热胀冷缩等特点,在结构体施工时,会导致结构的性能及整体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对接缝进行科学设置,提高缝隙的整体性能,保证混凝土施工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在对缝隙位置进行选择时,可以按照分段、分块施工的界限位置进行设置,可保证施工效率,防止出现重复性施工的情况。与此同时,在接缝灌浆施工过程中,应对混凝土材料的整体性能进行控制,提高混凝土填充及防水质量。水利水电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多接缝结构,必须进行有效的止水防渗施工作业。例如,利用止水带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止水带的材料质量,对施工技术水平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施工技术人员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完成施工过程,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接缝施工时需要对其大小和长度进行合理控制,一般需要根据材料的质量、缝隙的设置目的、结构体类型及施工方式等确定具体的施工操作,保证接缝灌浆施工方案的合理性。
        4.4大坝中混凝土施工技术
        坝体混凝土施工技术主要分为:分缝分块技术、接缝灌浆管路系统布置,其中分缝分块技术在坝体施工中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提高坝体结构的稳定性,必须采取适宜的施工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形式,即:通仓分块、纵缝分块、错缝分块。纵缝分块要求低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是一种最为简单的施工方式;错缝分块则适应于浇筑面积小的区域,但需要错开竖缝,并使错开高度和方向保持一致,该技术对温度的要求不高;通仓分块技术适用大面积浇筑区域,在浇筑中使用机械予以辅助,浇筑效率高,但该技术对必须要控制好温度。接缝灌浆必须合理掌握施工工艺及工序,全面提高施工水平,先要在接缝灌浆时树立好模块再灌浆,依据不同的管路系统选择不同的施工方式,重复式灌浆不会出现管路堵塞问题,还可以反复灌浆,提高灌浆的效果及建筑质量,但是这种方式对管材的消耗较大,不利于成本的控制。在实际施工中最主要的是管理施工工艺,避免发生坝体变形问题。
        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多,对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合理应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建设水平。为了防止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产生安全隐患和质量问题,需要重视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加强混凝土材料配合比设计和优化工作,保证混凝土性能和强度等级满足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要求。应从施工技术管理及接缝灌浆处理等方面出发,提高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质量,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质量,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张钊颖.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J].江西建材,2016(13):129+131.
        [2]石军.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28):149+151.
        [3]梁志杰.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8,49(20):106.
        [4]罗瑞萼.混凝土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施工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7(27):294-2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