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叶莹
南宁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院 530299
[摘 要] 儿童的发展就是祖国未来的发展,如何提升学龄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领域。文章以深圳市A社区为例,以小组动力理论支撑,主要从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儿童人际交往的需求分析,制定人际交往小组介入实践,从而促进学龄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人际交往;学龄儿童;小组工作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情况下,楼宇之中的孩子被过分保护,缺少了与朋辈交际交往的机会,与朋辈交往过程中自卑、害羞、攻击倾向、不合群、不礼貌、情绪失控等人际交往障碍问题显现。因此,对学龄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研究极其重要,切实关乎到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学龄儿童能力提升小组服务方案设计
(一)需求分析
1.与朋辈交流的需求
学龄儿童课业繁重成为应试教育环境下的一个常态,除了在学校的时间与同龄的伙伴们一起上课,在课余时一起玩耍,放学后几乎是在家亦或是在上补习班,家长担心学龄儿童外出玩耍受伤或者其他不利的情况则限制其外出,因此他们缺少了与同龄人更多地交流,没有空余的时间与同辈去共同经历,这些都影响了学龄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2.自我认识和肯定的需求
学龄儿童处在一个成长发展的阶段,不自信、内向、自卑的性格使他们很难主动去向他人表发自己的想法,逐渐的变得不愿意主动交流,很难融入一个新的群体。过分的自信使学龄儿童变得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意见,则容易起冲突,这些都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关系有很大的影响。
(二)小组目标
在社工组织下,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开展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活动和小组互动过程,让组员在活动过程中能够重新认识自己、学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升自信心、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理解他人,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三)理论应用
动力学理论: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注重团体凝聚力及沟通与互动,在团体工作者看来,所有的人都需要各种不同的团体经验,而人们对这些团体经验的需求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团体活动来满足[1]。学龄儿童通过参加社工组织的小组活动,可以在群体活动中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提升自己,实现自身的成长并且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自我演绎”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实施过程
1.小组活动初期
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活动的第一节总目标为让组员认识自己,认识伙伴,认识社工。社工通过用特别的打招呼方式,让组员们对彼此留下印象,随后社工给大家分发便利贴,让组员们带着赞美的话去索要其他组员的签名并分享,在制定好小组契约后开始互助衍纸。
第二节活动目标是让组员加深互相的认识,对自己有进一步的介绍。其中一个环节社工请组员做好准备,想想自己的五个优点和五个缺点,并且分享;紧接着是衍纸制作,将组员分为两人一组,请每个小组自己分工合作,共同制作一幅作品;最后的分享环节,分享与他人合作中遇到什么困难,社工进行总结以及回应组员们的疑难。
2.小组活动中期
第三节小组活动目标是培养组员默契,使他们互帮互助。
这一节衍纸制作打乱上一小节的小组安排,重新给每个人安排伙伴共同完成作品,目的是让组员通过在合作完成一幅作品的目标下主动进行沟通,虚心去接受他人意见。
第四节活动进行“过河拆桥”的游戏,竞速游戏容易激发参与者的胜负欲,希望组员们能在游戏中的失败进行反思和讨论对策,从中学会表达、沟通、接纳等技巧。游戏结束后,社工请两组组员派代表给大家分享自己小组的对策,再请组员分享游戏感受,在团队遇到困难时如何解决。延续着游戏的热情,请组员自己找伙伴两两一组完成本小节的衍纸作品。最后在分享环节,社工引导组员澄清小组收获,并且总结交流的技巧和交流的有效性。
3.小组后期
本次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小组的最后的活动主题是“回顾生命历程,学会正视认识更好的自己”,社工请组员们回顾自身到目前为止的经历,写下让自己印象最深的2-3件事并且分享,目的是让组员学会正视自身,才会发现更好的自己,从他人的分享中对照自己,从而有所感悟和收获;衍纸过程中,自由组队完成作品对组员们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最后的分享环节请组员们分享参加整个小组的感受与收获,社工此时帮助组员们澄清他们的变化,并且总结沟通交流的重要性和沟通交流的技巧,希望组员能将小组中收获的友谊延续到组外,希望在组中学到的交往技巧运用到组外。
三、小组介入学龄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1. 增强了学龄儿童对自我的认识
在小组工作的介入中,学龄儿童接触到陌生的同龄群体,在小组中从陌生到熟悉,他们在不同的小节中有不一样的沟通,学龄儿童通过他人去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发现更好的自己,他们发现其实主动与他人交流并不困难,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可以使自己更好。
2.提高了学龄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经过本次小组工作介入,学龄儿童在社工的帮助下,在与组员的互动中,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从一开始各持己见或者腼腆不愿意主动交流,在几节活动下来,他们学会了倾听他人,敢于主动开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者主动与他人交流。通过在小组中互动出现冲突到解决,他们学会了更好地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提高了对自我的认知。
3.提供了同辈群体交流的机会和空间
社工招募具有同质性需要获得改变的学龄儿童,为他们制定合适的小组计划,原来学龄儿童的沟通平台只有学校,现在通过与同工的合作,与社区的沟通,在小组工作形式的介入下,给学龄儿童增加了与同辈群体交流、相处的机会和空间,给他们发展了一个新的交际圈,原来在社区熟悉的朋友只有2-3个,在参加此次小组后在原有的基础上至少扩展了5-6个。
(二)反思
(1)家庭陪伴
想让儿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拥有一个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父母不能因为工作繁忙忽略了自己的角色。孩子与父母朝夕相处,因此对孩子的影响是最长远也是最深刻的,父母要尽可能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去经历一起去解决问题,建立起良好的家庭陪伴关系,提高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2)学校关注
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向同伴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帮助儿童学会观察,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而产生帮助合作等行为,要及时纠正儿童存在的自我中心倾向问题。家校要进行双向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指导家长引导儿童进行人际交往,提高家长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行为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陈钟林.社区工作方法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9.88.
[2]张佳雨.小组工作方法在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中的应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3]陈晓东,张书芳.小组工作介入社区老年人和学龄儿童互动服务实力探究[J].2018(4).
[4]王心凝.小组工作介入儿童情绪管理实务探析[J].改革开放:管理视野,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