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彩燕
广东省开平市开侨中学,广东 开平529300
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科教学中”。[1]所以在历史课堂中就要求老师想方设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位就是最根本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众多教学改革实践方法当中情境教学法是最有效果的。因为这是历史的学科特点所决定,时代久远让学生无所适从,如果老师只是教本宣科或者对知识点生搬硬套,学生也是能死记硬背而没办法真正了解事件背后的相关背景,也难以做到对知识点的有机整合。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加大对特定情境的设置,就能以直观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课本知识所描述的历史及其相关背景。即使之前有多少困惑也能在情景的创设中“触景生情”,以提高其钻研的兴趣与思考的维度。笔者就以《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创设历史情境来加强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创建真实情境,引发学生深思
新课导入:展示视频《利比亚撤侨完成体现出我国泱泱大国的姿态》。我向学生介绍利比亚本身是一个动荡的国家,2011年就是因为利比亚各地发生了一系列的打砸抢事件,很多在利比亚的中国企业都没有能幸免。所以为了确保在利国中国人的安全,我国马上部署撤侨行动。看完视频后就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撤侨华侨中的一员,你会感谢谁?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和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对比说明什么问题?”学生们会根据视频里内容能直观感受在海外绝望无助时能得到祖国的援助是永生难忘的,并以中国近代史的跪在地上办外交的所学知识就更能感受:能成功撤侨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以及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密不可分的,而中国政府的撤侨方案既开创了撤侨史的先河,也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笔者用该视频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探讨的欲望,更能明白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二、创建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以时空观念为前提,以史料实证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2]也就是说历史解释是有因果关系的叙述,这就要求学生面对不同材料都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如果学生能代入情境,就更能有助于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因此笔者设置了一个访谈环节,针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官提出三个问题,然后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以下就是由学生扮演的主持人与外交官的对话:
开场白:“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外交梦》访谈节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长达110年的屈辱历史,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纪元。
今天我们很荣幸请来了四位大来宾,他们分别是李鸿章,乔冠华,周恩来和杨洁篪!掌声欢迎~~”
(学生互相提问,小组合作利用课本知识以及时事新闻进行回答)
(结束语)主:“好的,感谢杨先生的分享。从鸦片战争到当今21世纪,我国的外交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一开始的无外交,到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再到当今的建立多个成功的外交关系,中国的外交家们的确不简单。在座的各位,你们都是留着满腔热血的中华儿女,希望你们能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中国在世界发光发亮而奋斗!好的,今天《我的外交梦》节目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通过上述不同时期外交官的对话,学生便能很好掌握了晚清时期的屈辱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外交成就等基础知识,并能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改变过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外交状况,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开始中国外交史的新纪元,并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再次巩固学生对我国外交政策的掌握: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笔者认为在历史课堂当中,老师的角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以启发学生的思考。从历史的角度认识自己的国家、认同自己的国家。并进一步树立上进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最近这几年随着国际反华势力的崛起,很多网络上的言论都是刻意针对中国政府,或者故意挑起民族矛盾的。如果不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就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实就显得非常必要。因此笔者在这节课中设置了一个探究。探究中日关系的演变,让学生总结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看到后首先引发他们的第一个思考:日本在近代史上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细菌部队等。接着学生就会代入情境从书本上找出中日关系改善的背景。而最后一个问题就放手给学生自由讨论,过程当中就能让学生意识到影响国与国交往的关键因素是国家利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加,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这是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展现我国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引导着我们在前行。
笔者认为传统的“一言堂”教学已经不适合新高考的改革,所以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多点引用学生感兴趣的、关注的内容。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便于发掘学生更多的能力。而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尤为重要,能让学生在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历史责任感。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A/OL].(2014-03-30)[2020-12-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7054/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半截图高等教育出版社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