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下)   作者:沈祎明
[导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成功的、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往往决定一堂课的成败。

        沈祎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峒中镇中心小学   538034
        摘要: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成功的、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往往决定一堂课的成败。正如“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应“教学有法,学无定法”;在此,我就个人在农村小学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导入 兴趣  题眼
        俗话说“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对于我们语文课堂数学来说也是真理。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文课堂导入更是要讲求技巧和方法,巧妙、精彩、恰当的导入,往往决定了一节课的成败。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使课堂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我在此简要谈谈几种比较常用的导入方式。
        一、激发兴趣式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巜秋天的怀念》一文,开课前,我首先引导孩子们看题目,接着谈话引导:“同学们,我们初看题目,首先想到的会是秋天那蓝天白云丶秋高气爽的情景,或者是发生在秋天的令人难忘的故事,但是这篇文章对于秋天的怀念,并不是单纯如此,那么作者究竟怀念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又叫“秋天的怀念”?”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文章,走进他心灵的世界,一起去感受他凝重而深远的怀念……小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就会激起,经我如此一激发出来,他们的兴趣就来了,这样的话整个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活跃起来,自觉探究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二、渲染气氛导入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然而传统教学教师注重言传口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呆板地倾听,这种缺乏生机、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压抑状态的教学方法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尽快彻底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我们教师应该通过渲染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语言、创新方法指导等方面去组织好课堂教学,为学生打开求知的大门,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参与学习,真正融入到文本中,与作者碰揰出感情的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比如说在执教巜十里长街送总理》,我穿着深色西装,脸色深沉,用低沉而沉痛的心情介绍了周恩来总理:他是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他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赢得了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衷心爱戴和尊敬。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在北京逝世。首都人民自发地聚集长安街,在十里长街送别敬爱的周总理。

然后我立即出示人民七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挂图,配乐朗读了课文,充满悲痛之情的配乐朗读,渲染气氛,把孩子们一下子拉回到1976年那个阴冷和悲痛的日子里。有这恰如其分的渲染气氛的开课导入,使得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后的教学就理顺成章了。再比如说教学巜凡卡》一文,我开门见山就说:凡卡是一个8、9岁的孩子,比在座的各位同学都小,你们每天在父母和老师等的关爱下生活学习,是多么的幸福快乐,而他要离开唯一的亲人一一爷爷去到莫斯科当做学徒工,过着连狗都不如的生活,你们觉得他是个怎么样的孩子?他的命运如何?是什么原因造成他过这样的生活?这样富有感情的导入,一下子渲染了一个悲伤难过的气氛。(孩子们的回答是最真诚的:很可怜的孩子啊!命运多么悲惨!是没有人爱过这样的生活!是社会造成的……)我接下来说:“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真正去了解俄国作家契柯夫笔下的凡卡吧!” 如果作为语文教师都能够很好抓住文章的特性,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恰当地渲染课堂气氛,就很好地开启学生求知的智慧之门。
        三、抓住题眼式导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灵魂,抓住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读文先读题,这是一般的阅读规律。除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无题”诗文外,文章一般都有一个标题。大多文章的标题具有概述文章内容、统领全文之意,或者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或者暗示写作方法,或者流露作者情感倾向等,凝聚着作者的才思,令人过 目不忘。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文章的标题的“题眼”,而有效运用“题眼”,对课堂教学无疑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这样导入的:“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的。)这样的导入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又突出了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因此,语文老师善于利用题目的题眼设计导入,很好的给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明确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四、直奔中心式导入
        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开课导入如果能够做到切入主题,抓住重点,直奔中心,以中心为主线,展开教学,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导入:“看题目,同学们就知道这是写人为主的文章,文中的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文中找出高度概括的句子来(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课文通过什么事例来说明?类似这样的直奔中心的导入式基本成了我教学的一种风格,而这样的教学风格确实能够使教师与学生的教学都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思路,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如何设计导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位语文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规律,根据文本的特点和特定的教学环境进行设计,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温习旧知导入、诗歌导入、讲故事导入、猜迷语导入、设疑导入不胜枚举……本人在此不一一详述,只是浅谈以上四种,谨当一种教学的心得体会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