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6期(下)   作者:吴杰锋
[导读] 小学语文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吴杰锋
        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水南小学423300
        摘要:小学语文学习是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应用能力的基础阶段,也是儿童进行系统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而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小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重要性,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开始独立的初级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教学中应抓住这个时机,培养小学生在这个时候热爱阅读,这对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理解与运用知识、表达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新课改后,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小学各年级要重视朗读,朗读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使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朗读方法,积极开发新的教学方法,探索如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朗读的意义,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本文重点阐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意义
        在朗读教学中融入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够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提高课堂有效性,并且能对学生有一个综合素质提升的培养。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找到自我的情感寄托,从而在以后生活学习中变得更加独立自主及对朗读本身升起浓厚的兴趣,这也对与自我情感有着一个良性的提升和情商的培养,这正是情感教育的意义所在。在很多时候教师需提前备课并给出一个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计划,这份计划需从学生基础、教学内容、选材、教学对学生的提升等方面入手分析,这样才能让语文朗读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对语文朗读教学学习的用处和价值,才能感受到自我成长。
        二、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朗读教学的现状
        1、教师存在认知偏差。虽然教师通常都选择朗读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手段,但极少有教师明确朗读教学所具有的意义,而是将其单纯作为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具有大致了解的方法,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所开展的朗读教学,无论是在时间或精力方面都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不足。
        2、教师缺少对朗读教学的指导。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的指导,只是单纯的带领学生进行诵读课文。由于教师的不重视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朗读技巧和方法,在朗读中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有的老师根本未带领学生朗读,只是将其作为课外作业让学生自行朗读。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大多数学生不以为然,根本未认真完成。因此,他们缺乏基本的朗读方法。
        3、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枯燥。大多数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一味的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学生久而久之必将丧失朗读的兴趣。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只是当成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之一,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朗读体验和兴趣,学生在此种情况下,也是单纯的敷衍了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认为朗读过程中只要掌握文章大体意思即可,其他无需考虑,此种呆板的朗读教学过程势必阻碍朗读教学应有作用的发挥。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更好的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能更加全面的发展。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运用全部的精神去做。朗读教学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运用构建音乐情境的方式对新课进行导入。随着音乐的旋律慢慢播放出来,多媒体大屏幕上出现了人们划着小舟游漓江的画面。一幅幅美丽的景色就充分展现在学生面前,最后再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通过这种以声传情、以图示境的方面,促使学生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充分抒发学生自己内心对桂林山水的赞美。
        2、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强化朗读教学的针对性。小学语文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文本类型,大概分为诗歌类、叙事类及寓言类等,每一类教学内容都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文本类型,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明确文本类型,让学生了解每一类文本的特点。其次,教师要为学生传授多样性朗读方法,促使学生能根据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高效朗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例如,在讲授《赵州桥》时,教师要按叙事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重点体会其中的写作手法,感受大自然的绮丽景色;在讲授《亡羊补牢》时,教师要按寓言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着重体会其中蕴含的哲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营造有效朗读氛围,指导学生开放性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需加强对学生朗读环境的创新,利用各种教学工具和手段,给学生营造出有效的朗读氛围,从而形成开放性朗读情境,激发学生课堂朗读热情,促使学生在朗读中融入独特的情境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积累各种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先通过提问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本文主要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情节是哪一个?”这样让学生能带着疑问进行对课文的朗读,还可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情况及时标记,从而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阅读,鼓励学生相互间进行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朗读质量的提高。
        4、开展有层次性的阅读,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中,想要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要先确保朗读教学具有层次性。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由少到多进行安排,通过有层次感的朗读教学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适应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朗读教学内容,达到提高朗读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阅读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时,可根据文章内容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让学生根据层次划分分别朗读,并在朗读后总结出这一层次主要描写了什么,这样的朗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朗读,同时也掌握了文章的内容,有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5、采取整体感知阅读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朗读练习的影响十分巨大,是保证朗读训练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合理运用教学方式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教师在利用整体感知阅读教学时,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还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教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大瀑布的葬礼》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小声阅读,阅读过后进行思考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声朗读,将对文章分析的情感加入其中,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朗读更能体验作者的想法,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采用采取整体感知阅读教学,使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在进行阅读,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双贵.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名师在线,2019(08).
[2]郭占粉.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华夏教师,2018(02)
[3]韩生功.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分析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