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造就美术课堂的精彩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2月第6期   作者:张旭红
[导读] 依据农村娃的身心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

        张旭红
        温岭市大溪镇第二中学,浙江 温岭 317500

        【内容摘要】依据农村娃的身心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营造浓厚的学校美术教育氛围,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位学生平等的美术学习机会,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大胆实践,让个性特长得到张扬,让农村娃和城里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美术教育,全方位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农村娃     审美能力     
        
        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实际出发,营造浓厚的学校美术教育氛围,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位学生平等的美术学习机会,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大胆实践,让个性特长得到张扬,让这些农村娃和城里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美术教育,全方位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本文就来谈谈我在精心备课,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迈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注重学生的美术启蒙。
        众多来自城郊结合部的家长,由于长期忙于打工赚钱,流动性大,极度缺乏对于子女的学习系统性的打理,更别说对于子女美术教育方面的熏陶、投入了。所以,这些“农村娃”虽然已经成为初中生,但在美术审美上,还是一张白纸。因此,我在课堂上就担负着他们美术启蒙教学的责任。
        1、创造课堂良好的学习环境,唤醒学生深埋心底对美的需求。
        创造课堂良好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美化环境。第二,提供一些能满足学生创作需要的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第三,创建一个相对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样一来,不仅仅使学生学习了几何图形,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能力。
        2、设置课堂良好的激情导入,唤醒学生沉睡心底的想象能力。
            激情导入,就是把一幅图景、一种情感和一种意境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加以描摹,进而使学生深受感染,激情澎湃,情绪昂扬。如在命题"画树"的教学课上,改变以往让学生照图作画的方法,而是先用一段极煽情的话语来赞美树之美,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来作画。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图画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的作品中不仅有各式各样的房屋,还将许多附属物如大树、小草、篱笆等也安排的井然有序。
        这样,在美丽的教室中,在老师极其煽情的话语下,本来未被挖掘的农村娃的创作情趣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为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教材的人文内涵,学习美术的知识技能,养成学生的优秀品质。
         1、挖掘美术课程的人文内涵,将美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培养的好教材。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对学生美的熏陶,一不能靠说教,二不能靠灌输,而是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有美感,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把它们自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追求美,最终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如结合中外的一些节日习俗进行美术教学——“圣诞节”话习俗画彩蛋;“教师节”设计贺卡赠师长,“元宵节”做灯笼、画灯笼、介绍灯笼、猜谜赏灯、组织灯展等,在生活中寻找美术与现实之间的结合点,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作品的主题、表现形式到其更深层的内涵底蕴,或民族精神或科学内涵中发展“农村娃”的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
   1、挖掘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点,全面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美术生活与社会生活、美术生活与历史生活、美术生活与文化生活、美术生活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电影、参观等,增加大脑中的直观形象感受,提高他们综合审美能力。音美的结合:充分利用学生在音乐课中对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旋律,音乐内容所表现思想的认识,来提高学生对美术表现中色彩的深浅、线条的流畅性、画面的布局等等表现技术的理解。
         2、紧扣美术学科的教学待色,多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大家都知道,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那种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美术学科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因此在寻找具体的解决问题方法时,我们应该主动地融会不同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外来务工子女真正获得探究的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他们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有机的和谐平衡,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强调个性的美术学习,给予学生的平等机会,形成个性的审美趣味。
        1、实践“先自练后师讲”的课堂教学,形成学生对事物的独特审美。
         所谓“先自练后师讲”就是指让针对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先练习,然后教师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
        2、实践“先生学后师教”的课堂教学,实现了学生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谓“先生学后师教”意指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老师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机的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先让“农村娃”们大胆去尝试运用绘画技法或进行手工制作。
        总之,一切美术教学活动都以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宗旨,并把其当作教学手段或教学艺术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农村娃”们在“美”的氛围中愉快地吸收“教”所要达到的各类信息,和城里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美术教育,全方位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初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教材总体介绍    课程教材研究所美术中心
                                                                  刘冬辉     著
2.审美力——美育素质能力构成    重庆大学出版社                    黄  良     著
3.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  《艺术百家》2007.3                 赵 煜     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