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平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城关中心学校 福建 漳浦 363200
摘要:未来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而人才的培养是从小学开始的。数学 是一门重视思维训练的学科,对于开发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意义非凡。小学数学教师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在课堂上学习新知的同时既学习数学知识又通过科学具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素质教育就是要打破以往的固定模式,通过一些有效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望。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品质特征,把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思维训练有机系统结合,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及数学知识中蕴含的问题元素进行有效提问,通过师生互动有意识刺激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将生活化的问题融入到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经历高效率的小学数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化学习 实践探究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小学数学是学生进入数学系统学习的阶段,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非常重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以问题为支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训练、提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把这门艺术发挥到极致,还少不了教师的深入研究,以课堂教学案例为突破口,在课下多进行反思活动,通过自我反思、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研讨来获得更多的启发。我在教学中发现许多教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化教学误区,在问题层面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提问的内容过于表面化,提问的对标意识不够、层次性不明显,不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对学生的启发性还不够,不利于学习过程的梯度开展,对于问题关注结果,却忽视了思维的过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摒弃以上这些错误做法,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品质等因素,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产生碰撞并有效发展,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习的主动建构。
一、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层面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问题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纽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影响都非常大。但是,在当前课堂实际提问环节上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总结如下。
1、提问对标不够明确、内容浅显,对学生的启发性不强。
创新课堂方法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问题意识淡薄,在提出问题的时机把握上紊乱,提问过于随意,没有以环节目标为基点,不能够准确抓住学生的思维切入点。更有许多的教师为了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问题代替批评,用问题来让学生提高注意力,这种问题没有提前预设,更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对于问题的语言组织缺少思考,更没有目标针对性,这种问题虽然能够警醒开小差的学生,但是也阻断了其他学生的思维方向,更忽视了问题本身的引导性,让全体学生都陷入到一种僵局之中。这种问题只能够浪费时间,却毫无意义,对于这种问题教师要少提问为好。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带有一些口头语,以"对吗?是吗?"这种方式进行授课,这样的提问不需要学生思考就能够顺嘴而出,更不能够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让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缺少创新性,课堂问题无效度,课堂思维无含量。
2、问题设计没有层次性或层次不明显,没有考虑知识中的问题元素及系统性,忽视学情。
由于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不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问题化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紧扣本课目标,深入挖掘知识中蕴含的问题元素,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问题系统的设计。
而现在许多的教师在问题化教学中容易忽视根据目标结合学情的问题系统设计,忽视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忽视学情,把全体学生都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对学生采取统一的问题,采取统一的问题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层次性,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科学培养,不利于对知识、方法本质的认知与建构,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长期处于这种教学模式下,还会降低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让一部分学生失去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数学课堂上问题化学习实践的方法
1、合理地把握环节目标,提高学生兴趣,巧妙设计问题开展教学。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保持的特性,教师要多通过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保持注意力。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学生对于厘米和米之间没有差距上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关键问题、实践操作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问题导向中经过亲身体验发现知识、发展思维。问题1:一本本子厚多少厘米?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本子的厚度;问题2、3:一组同学每人一本(同样的本子)厚多少厘米?然后,把一组学生的本子叠起来量看看;问题4:为什么不同组测量的结果不同?问题出在哪?高潮环节就在此,在学生的思考与辨析中培养的思维品质;问题5:全班呢?再把全班学生的本子都叠加起来,放在一起,再量一下高度,当学生看到全班的本子叠在一起这么高时,立时就对米这一长度单位有了直观的印象,再学习后面的单位换算也容易很多。利用学生日常中的事物带着目的进行操作很容易进入学习思维状态,操作中学生的合作交流又让学生身置问题情境中,这样的针对性问题系统的设置既遵循了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又让学生保持了持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度,更彰显数学学习的本质。
2、在学生思维矛盾时提问,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到重重障碍,如果不能适时得到合理引导,学生就会产生畏难情绪,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在课堂活动中就会产生思维困惑,不能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但如果能及时以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引领学生逐一克服困难,不仅能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坚忍,还能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体验到获得知识与方法的快乐,增强学习信心,为日后更加深入地进行数学学习做好准备。更为关键的是,学生会坚定学习的信心,在数学的世界里自由遨游。这也向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智慧启发与引导,还要把教学当成一种艺术,向他们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产生柳暗花明的顿悟,使各个教学环节紧密地衔接到一起,达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效果。这样一来,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会变得更加敏捷开阔,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把数学和学生的活动结合起来,在学生与素材之间、在新知与旧知矛盾触发点之间建立联结点,适时点拨发问或引导学生发问,让学生思维成长落地。例如,在学习"单价与总价"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既有的资源,引导学生将教室当成为一个小卖部,两两组队完成某种东西的交易。本班的甲乙两位同学,在我的引导下成功完成了笔记本和铅笔的购买,购买过程如下:甲:"请问这个笔记本多少钱?"乙:"三元"。甲:"我想要一个笔记本、三根铅笔。""乙:"一共五元一角钱。"甲:"铅笔是七角钱一只吗?"乙:"是的。"甲:"帮我装起来,谢谢!"在这个对话过程中,两位同学都完成了单价与总价的计算。
总的来说,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以问题化学习为导向,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及问题系统,从问题化的教走向问题化的学。同时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注意启发诱导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会思会问”,甚至达到“善思善问”。让学生通过问题发现不一样的视角,发现不一样的层次,发现不一样的路径,发现不一样的方法。在课堂上,积极营造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维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敢疑会问;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拓展思维,并有效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