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领域的快速发展,对于建筑的材料、技术和设备等方面都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如若仍旧按照传统的模式去获得其中所需要的材料和部件,就会致使最后的应用效率比较低,很难满足实际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施工模式应运而生,但是由于这项工艺在我国应用的时间比较晚,具体应用的时候,还存在着诸多的质量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其中的质量问题,接着重点提出了一些质量控制措施,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装配式;施工质量;控制
1装配式混凝土应用前景
目前,在有些建筑工地上开始使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建设工程。从我国大力开展低碳经济,装配式混凝土从研发到应用经过了长时间的过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以其节能、环保、快速施工的特点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在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国家力争在10年内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新建筑中所占比例达到30%,这让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已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2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
2.1标准体系不健全、区域差别大
装配式建筑围绕主体结构、外部围护、内部装饰和设备管线四大部品部件集成系统,按照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及管理信息化的“五化一体”方式实施。对比传统建筑方式,其现有配套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且各地区差别大,不能充分覆盖设计、制造、总装和信息技术版块,造成在结构安全方面实现等同于传统建造方式,在建筑防水、管线一体化安装、装饰装修配套等使用功能方面存在问题比较多。
2.2施工企业总承包能力水平差异大
装配式建筑一个有机结合设计、生产、施工与运维模块的系统工程,适合采用总承包模式。当前国内总承包的模式尚未普及,各建筑施工企业适应性转型发展层次差别大,一些技术实力雄厚,尤其具有充分参与装配式建筑发展研究实践经验的施工企业,其统筹装配式建筑的构件拆分、工厂生产与现场装配的综合施工能力水平较高。而大部分以传统建造方式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往往还孤立地停留在施工环节,因缺乏系统工程的综合统筹与管控能力,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难以保证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
2.3工厂生产与现场施工存在技术短板
预制工厂结构与水电、装饰各专业化协作程度不高或脱节,模具开发的标准化程度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工业化生产优势,甚至出现部品件的设计与生产偏离,造成部品部件总体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施工现场的部品部件的运输、堆放、保护、装配环节技术措施不得当,现有装配、连接技术的施工工艺、工法体系不丰富、不完整,验收标准不健全,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例,普遍存在叠合板现场堆放层数超限、垫块设置不合理造成变形、开裂而影响整体装配质量问题,存在套筒灌浆作业的质量验收标准不健全造成对施工质量判定存在隐患,外墙板拼装接缝防水工艺不先进,防水耐久性存在问题等。
2.4监管方式有欠缺
首先从行业监管部门或机构来看,存在行业管理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晰而造成管理有漏洞的地区。我国装配式建筑率先从住宅产业开始推进,有的行政区域把装配式建筑管理纳入具有住宅产业促进发展管理职能的房地产监督管理部门实施监管,造成行业主管缺位,势必影响其整体质量水平。其次,有些地区实施监理驻工厂开展过程监督工作情况不理想,甚至有地区还存在监理不驻工厂现象,造成部品部件生产环节质量监管力度不足。
2.5产业化工人缺口大
农民工在传统建造模式的建筑施工领域占作业工种人数比例高达90%左右,而且年龄结构大大高于其他行业的产业化工人,配套的专业知识水平也低于其他行业。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对各作业工种的知识水平及综合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当前传统建造模式下的农民工,而现有农民工受年龄与知识水平限制,实现产业化转型难度大。按照装配式建筑全国平均发展水平为2020年达到新建建筑占比20%测算,产业化工人的缺口还很大,综合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民工在一段时期内依然是装配实际建筑作业的主力军,也将继续是影响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提升的因素之一。
2.6数字化水平发展应用不均衡
我国各行业对于互联网科技与数字技术发展的要求正逐步提高,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依托数字化科技水平发展程度很高,但当前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数字化发展应用水平不均衡。
例如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用BIM系统的数字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物在设计、生产、施工、运营的全生命周期实施管理,为装配式建筑行业信息化提供了数据支撑。但当前我国BIM系统的发展应用还局限在设计阶较多,部分扩展到部品部件的生产段,施工与运维阶段应用还不够充分,尤其在解决施工具体问题方面不够普及,还存在诸多不足,对装配实际建筑的施工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3 装配式建筑质量控制应采取的措施
3.1制定清晰标准的质量通病规划,严格执行统一的构配件预制标准和施工标准
一是国家层面要完善出台统一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标准。因为目前装配式建筑中构件之间的连接采用的是湿法连接,构件拼接好用混凝土现浇将构件连接起来,但出现了各地方的连接规范不尽相同的局面,而国家也没有统一的规范和验收标准。因此国家层面完善出台统一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标准非常重要,只有科学严谨列出统一标准,才能使装配式建筑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是严格控制构配件质量源头关。严格按照国家对于装配式建筑构件预制的有关标准,施工企业要制定健全的材料采购、验收程序制度,对材料的型号、规格、安全性能等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控制,严厉杜绝偷工减料行为。
三是制定科学严谨的施工制度。要严格执行按设计图纸开展施工作业。施工企业必须加大建筑施工图纸设计的投入,使所有施工操作都做到有据可循,尽量减少出现因施工操作不当影响质量的现象。同时严格按照施工标准来开展作业,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工艺、规范及设计要求来施工,施工企业必须提前做好工作人员预防装配式建筑质量通病的宣传培训工作,讲解各种质量通病表现、危害及治理措施,从而保证作业人员在施工中减少发生不正确操作现象。
3.2积极进行作业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对技术管理人员的配置,加强管理和培训,提高施工队伍素质。一是施工企业要加大投入培训成本,加大对作业人员业务的培训力度,严格做到施工人员必须经技术培训、考核上岗,对技术操作熟练才能进行施工作业。二是施工管理人员能做到施工经验丰富,对现场施工验收规范、工艺标准熟悉和了解,贯彻力强,管理水平高,能及时发现质量不符合之处。三是施工人员要重视图纸会审、设计交底,做到安装能配合土建、装饰及其他相关专业,对设计图纸中的一些不合理问题能及时发现并提出方案。
3.3 建立完善的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机制
当前装配式建筑出现的很多施工问题、质量问题是有着复杂错综的原因的,一方面是建筑工程源头的问题,比如设计或者预制构件在生产加工中就存在问题,如原材料采用标准不合规定、构件尺寸不统一等因素都能引发一系列施工问题。另一方面施工人员技术水平良莠不齐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之一。因此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科学系统化的质量监督控制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把问题控制在萌芽当中,减少不良因素发生几率,提高施工效率,以便更加全面的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3.4重视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首先,在开始施工前,要求工作人员能够总结对施工质量产生影响的有关因素,并根据经常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解决方法,确保整体质量与预期要求相符。其次,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因为装配式建筑和传统浇筑施工有所不同,所以必须要能够对配件的运输、放置以及检测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其次,还需要仔细校对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类仪器与机械设备,确保其安装与校正的准确。对于构件需要支撑的情况,需要进行测试工作,以确保其与检验标准相符。同时还要正确判断测量方向,确保检验中安装位置垂直度达标,进而保证实际检测和安装的准确与正确。再者,施工完毕后,要开展总结工作,并做好拆除、验收、垃圾清理、后续环境污染处理等收尾工作。
4结束语
总之,在我国装配式施工模式不断推广的大环境下,强化装配式施工质量控制效力是保证装配式建筑总体质量以及使用可靠性的重要措施,装配式施工质量控制要从材料、施工技术操作、质控责任落实等多方面进行加强才能够真正在装配式施工中创优、提质,这对于装配式建筑形式的推广有积极作用,也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专业化进程推进。
参考文献:
[1]褚洪明.探究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因素识别与控制[J].陶瓷.2021,(03)
[2]石宏伟.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要点及通病防治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20,(23)
[3]魏晴.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20,(03)
[4]蒋佳磊.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问题与质量控制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03)
[5]孙文博.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J].建筑技术开发.2018,4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