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32091119****08XXXX
摘要:机械设备是现代化生产的关键,而做好机械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工作,使机械设备始终保持在高效运转状态,也是目前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问题。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使用、维护保养和修理。维护是为了保持、延长或改善提高机械设备性能而实施的技术活动,修理则是为了恢复或改进提高机械设备原有性能而实施的技术活动。
关键词:机械设备;维修管理
1机械设备维修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企业的机械维修,基本采用的是周期计划维修,即定期大、小修。理论上来说,周期计划维修是属于预防维修范畴,在保证设备完好、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工艺性能和安全性能有了很大提高,随之引起的设备维修管理也更趋合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预知维修的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根据设备运行状态,确定维修时间和维修方式,相比周期计划维修更加先进。预知维修则是特别注重预防检查、监测,既做到了预防,同时还避免了过剩维修。90年代初,我国先后引进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械设备。这些进口设备除了润滑、保养、清洁和局部检修项目之外,并无大小修项目,并且一般设备都具有机电一体化,技术含量高,结构相对复杂,装配精度极高。若按照传统的维修方法,周期性的拆装,很难使设备的精度恢复到出厂的标准,同时可能在拆装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坏,影响设备发挥原有的性能。
2机械设备维修管理的常见问题
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因为工程机械只是单位主业的辅助设备,很多单位缺乏一套完整、严格的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工程机械设备的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建立等工作尚未完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管理无序,甚至在购买了新设备后,没有及时或根本不入账,造成管理工作相当被动,设备模糊使用,管理和使用的责任主体不能明确,或者是多部门使用,造成管理缺失。
2.2 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比较单一
维修人员只会维修,检测人员只会检测,保养人员只会保养,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也加大了企业的开支,本来可以用综合性的人才,减少人力的浪费。同时也不够满足市场朝多样化发展。
2.3 重修理,不重改造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对于机械设备的态度是“不坏不修”,导致大量设备长期“亚健康”运行,严重的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对于部分需要改造的设备,迫于改造费用高或者技术要求高等难题导致必要的改造被迫中断。
3机械设备维修的理论指导
3.1 维修模式的优化
3.1.1 不同的部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机械各个零部件的工况、运动方式、可靠度要求等都不尽相同,对于那些结构复杂、技术先进的液压动力、控制、执行元件应采用状态监测(检测)维修模式;对于那些高速运转部件或事关安全的部件如机床传动装置、轮对轴承匀脂设备、空气压缩机的传动、吸排气装置等,应采用计划与预防相结合的维修模式;而如电瓶叉车、电瓶搬运车、单车实验器的行走系及车架之类的部件,可采用事后维修模式。
3.1.2 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由于维修工艺要求越来越高,设备呈现多样化、结构复杂化、技术先进化的趁势,现场应用较多的轮对加修设备如车轮车床、轴径磨床和轮对检测设备,多为液压、数控设备,这些设备结构复杂、技术先进,发生故障后修理较为困难,应以状态监测(检测)的维修模式为主;而一些原理简单的设备,因其结构简单,发生故障后损失不大,可采用事后维修模式,对有关探伤设备、各种阀类检修实验设备、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等,发生故障后会对生产和产品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造成巨大的损失,就应采用计划预防修理为主、状态修理为辅相结合的维修模式,根据生产情况适时安排有计划的维修,并按一定的标准和周期对其进行检修。
3.2使用方面
3.2.1教育操作人员正确的使用和操作各种工程机械,不能在超过机械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下进行工作,尽量保证机械负荷的均匀增减,使机械处于较为平缓的负荷范围变动,具体地说,就是要较为均匀地加减油门,防止发动机、工作装置动作的高起高落。
3.2.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素质。企业就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来培训技术人员的技能,强化维修素养,更多的掌握现代的检测设备以及维修设备,能够在短时间内判定设备出现的故障,并且能够及时的维修。在日常的工作中,应该鼓励维修人员积极主动的学习维修知识,通过这些方式来确保高机械设备的维修质量。
3.2.3坚持实行责任制,责任到人,企业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垒相关制度,强调机械管理部门的作用,完善数据统计系统,对大小故障都进行建档备案,对机械操作人员和机械管理人员做到奖罚分明,责任具体到人,对采购、加工配件等工作加大监督力度。
3.3 智能维修
又称自维修,包括电子系统自动诊断和模块式置换装置,将把远距离设施或机器的传感器数据连续提供给中央工作站。通过这个工作站,维护专家可以得到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的智能支持,以完成决策任务。然后将向远方的现场发布命令,开始维护例行程序,这些程序可能涉及调整报警参数值、启动机器上的试验振动装置、驱动备用系统或子系统。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范例。很多实际例子中,还采用机器人技术进行远距离模块置换。
4机械设备的维修方法
4.1 预防性性维修
预防性维修也称之为周期性的维修,可以分为小中大修。长期一来,企业并没有针对机械设备自身的磨损规律来进行周期维修,只是盲目的按照条文规定,生搬硬套,这样一来达不到维修的目的,反而加速机械设备的老化。有些设备没有达到维修的周期就已经损坏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遵循一定的周期,那么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反之,应该不依赖条文规定,循规蹈矩的进行周期维修,在不出现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遵循这种规定,一旦出现问题就应及时进行维修。
4.2 事后维修
事后抢修又被称为抢修,它是设备出现故障后,或者是设备的性能、精准度发生明显下降时而进行的非计划性的维修。该维修可以有效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备的停机时间,使设备恢复正常运行的状态。事后维修是一种机械设备维修的常见状态,它仅仅是对故障的部位或者零件进行修理,而不会对整台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同样是一种被动维修。
4.3机械保养
机械保养坚持推广以“清洁、润滑、调整、紧固、防腐”为主要内容的“十字”作业法,实行例行保养和定期保养制,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周期及检查保养项目进行。在对机械设备进行修理过程中,对于需要拆卸的部位尽可能的在需要的范围内进行拆卸,对不需要拆卸的部位尽量避免拆卸。同时在修理过程中对有故障的部位进行修复或更换时,要做好详细的检查,以防止因安装错误导致安装完后故障无法排除,一定要从根本上排除故障。提高认识,明确强制保养的原则,所谓强制保养,是对保养的硬性规定,必须按时进行,决不能因为工作紧张而不安排时间、人员进行保养。要开展现代化设备管理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设备管理者明白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保养工作的好坏。
5结论
做好机械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是保证机械设备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 于复寅,刘铎.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5.
[2] 张爱共.论施工机械设备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