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思路的探索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张强
[导读] 摘要:水土流失造成的河流湖泊淤积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极其严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巨大的威胁,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河南和康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河南三门峡市  472000
        摘要:水土流失造成的河流湖泊淤积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极其严重,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巨大的威胁,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针对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评价,国内众多生态学者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思路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小流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国土绿化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水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农村宜居水环境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农村清洁沟道行动。因此,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必将成为未来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趋势。通过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使区域内水土流失得到治理,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农村污水、垃圾较好处理,以沟道整治、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改善人居、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形成新的景观,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及促进美丽家乡建设。
        1建设理念
        一是围绕小流域建设质量效益,科学经营管理,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抓好六棱砖等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抗旱、保墒等造林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
        二是采取人工恢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植物措施,通过发展经果林、保土耕作等植物措施,有效提高植被覆盖度,同时对流域内的非宜林荒草地、稀疏林地等采取封育措施,自然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林草效益。
        三是在小流域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通过对流域内影响水土流失的因子、土壤侵蚀强度、土壤流失量的动态监测,水土保持效益监测,重大水土流失事件调查内容等的实时监测,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避免水土流失危害。
        四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施工组织管理,加强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和施工质量监控,加强水利、水土保持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对治理区广大群众的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减少人为破坏或毁损,提高小流域治理效益。
        2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思路
        2.1建设生态农业保护区
        2.1.1生态保护区
        生态保护区多为河滩地、河川地,主要包括下游河道及沟道周边及防洪蓝线两侧地区,其具有生活垃圾、污水排放降低水环境质量和采石挖沙影响河道行洪的特点。
        1)改善生活环境:一般有河道水环境整治、护床、护岸、排洪、河道清淤及辅助工程等措施。为防止河岸崩塌、冲刷及实现束水归槽,结合实际沿河岸修建生态河堤;通过排洪渠的修建,降低库边、护岸、河岸受径流的冲刷;实施清淤疏浚工程,确保水流畅通和水体清洁;通过湿地保护、草地培育和挂淤防冲灌木林等生物措施,美化水体环境、净化河流水质;禁止或杜绝对河道水环境产生破坏、污染的各种活动,必要时可以实行封河处理,以自然恢复河流生态系统。
        2)改善生态环境:结合不同污染程度开展先后、重点治理,对村镇养殖废水和暴雨径流实施重点整治。生活垃圾、禽畜粪便、秸秆、化肥等悬浮污染物通常存在于村镇暴雨径流中,并对水体造成严重污染,对此较常用的措施有滞留塘等。
        3)改善旅游环境:将绿化美观工程与经济林区或防护林带建设相结合,草本、灌木与乔木相结合,人工植被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草本、灌木和乔木相结合,以水源保护为核心绿化美化河道周边环境,建成滨水宜居、环境优美、水情岸绿的生态景观区。
        2.1.2农业保护区
        生态农业区多为地势较低、坡度较缓(不超过15°)的区域,流域内服务业、工业及农业聚集,旅游观光、工程建设等活动频繁。


        1)改善生活环境:积极推进集约化农业发展和基本农田建设,以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化和工业化装备为基础,切实提升土地产出率,充分利用宝贵的耕地资源,并考虑区域特色尽可能多的产出绿色农产品;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倡农业节约用水等,促进低产田及坡耕地项退耕还林草的转变化,提高林草覆盖率。
        2)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发展有机农业。为减少化肥施用量可以推广使用有机肥,并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策略制度;推广应用生物防虫技术和低残留、低毒高效的农药。根据现有坡面水系工程,如渠、池、沟等发展节水灌溉,提升土壤生产力和产出率。
        3)改善旅游环境:逐步建成水、田、林、路网络系统。通过村庄绿化,农田林网、沟渠、道路及河源堤岸绿化,公路两侧新建景观带等措施构建景色宜人、环境优美的农田林网,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
        2.2坚持因地制宜,摸索治理新模式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逐步形成了适合水源区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一是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机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配置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比例。二是水土保持与多项目相结合。采取多部门参与、多渠道投资的形式,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速度,增强水土流失治理合力。三是群众参与和政府行为有机结合。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发动群众参与治理、参与管理,发挥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四是水土流失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实施以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净水惠民”工程为重点的治理措施,为有效保护水源区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涵养水源,改善径流区内的水土流失状况,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3加强资源整合,确保工程效益发挥
        各项目县积极整合各级、各部门之间的相关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加强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的联动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充分发挥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分类指导,不断完善创新建设模式
        不同区域、不同功能定位的小流域,其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标准的途径和方式,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应坚持规划引领,在综合分析流域内水土流失现状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基础上,精准施策,合理进行措施配置,重点围绕高原湖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积极践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方针,通过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不断总结完善适宜当地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树立典型样板,总结推广可复制的好经验和好做法,突出示范引领作用。
        2.5注重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
        各项目县注重充分发挥群众自主性,所有项目均推行了群众全程参与制,从项目选点、实施方案编制、措施规划、施工组织等环节都让群众充分参与,确保项目建设得到群众理解与支持,让群众成为工程建设的参与者、决策者、受惠者。
        结语
        将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合理设计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施工用材,通过综合治理和全面规划形成高效益、多功能、多目标的防治体系,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把生态自然修复、面源污染控制、人居环境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可使小流域成为能为人们提供洁净河流、优美环境和畅游场所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参考文献:
        [1]马丰丰,田育新,罗佳,等.生态清洁小流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南林业科技,2010(3):82-84.
        [2]毕小刚,杨进怀,李永贵,等.北京市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思路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5(1):18-20.
        [3]张寿全.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扎实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07(9):2-5.
        [4]刘大根.对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几点认识[J].北京水务,2008(5):55-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