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荔城区环境信息中心 福建莆田 351100
摘要:河流是水环境的重要载体。对河流进行治理改造,既能保证人畜饮水安全,又能保证大型灌溉工程的合理规划,提高水库、池塘的蓄水量。同时,保护当地物种多样性,调节气候,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总之,河道整治和改造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服务于当地的生态和经济,促进当地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河道治理;水环境保护;措施
1陈旧不合理的治理方法、保护措施产生的问题
1.1河流硬件的建设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旧的治理工程只考虑了河流的防洪和泄洪功能。在河道治理施工中,施工人员注重河道硬件设施的施工,使用硬化材料对河道进行固化。虽然它可以使河流变得更强大,但它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生态平衡。河流在疏不在堵,对河道施加更多人为因素将破坏河道的生态作用。河道的水体、水生植物、动物间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硬体建设让水生生物没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就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态系统。一方面,硬体设施让微生物失去了生存空间,这就造成赖以为生的水生动物没有了食物源,后果就是破坏了水体生物的食物链;另一方面,水体是靠各类微生物得到自然净化的,微生物一旦消失,那么水体也就失去了自我净化能力。两方面都造成水体生态平衡难以为继。
1.2人工河段设计施工不合理,水生态环境难以维持稳定
原始河道的形态是由自然力量塑造的,其生态环境也经历了多年的发展演变,才得以形成自己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发展。但是人为的河道断面设计、建设以人作为主要考量因素,考虑的是怎样保证人的稳定发展,这就难保不违背河道的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所以这就是河道治理中存在的悖论。我们在河道治理过程中,要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发展,落实到具体的河道断面设计、建设中,要不断地针对河道断面进行考察研究,综合考虑各方面生态因素,保证河道中的物种群具有层次性,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态能量交换。在设计建造中,河道断面要按照原始自然的形态特征,避免生硬地建造简单模式,无法为某些水生生物提供种群栖息地。河道治理过程不能改变原始的水流速度。如果流速过快,就会导致很多生物无法有效附着;如果流速过慢,水质则无法及时更新,最终会导致水体内的部分生物因水体污染而死亡。
1.3某些河道建设忽略自然规律
河道建设本应尊重自然规律,但有些河道不合理的治理方式却忽略自然规律,这样的治理方式无法达成既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治理目标。例如,有些治理建设改变了原有的河道弯曲,这样河水没有办法得到缓冲,在发生洪涝灾害时,洪水的冲力太猛,造成洪水外泄上岸,破坏了河道附近的设施和植被,这样的治理建设不但没有做到有效防洪,也对河道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改变河道弯曲其实也是破坏了原有生态物种栖息的家园,在建设施工中,很多生物被“误杀”,新建设的河道如果引入外部生物又会破坏一部分原有的生态链,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本应在最初就做好通盘考量,但是不合理的简单设计和“破坏性”施工却对河道治理产生了负面作用。
2河道治理中水环境的保护对策
2.1河道治理理念和保护水环境目标
河道的治理理念以及其中涉及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应该是既让河道能为社会经济生活作出贡献,也能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和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还要让河道内的水体能够自我净化,维持生态水体的大致稳定。所以河道治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维持河道的自我净化。首先河道要有稳定足够的河水保有量,这样能为内部的生态系统和生态链提供环境。其次,要维持河水的水循环,水循环也是河水能做到自我净化的条件因素。水循环就是河道水体和周围水体进行的水交换,比如,与地底的水进行水交换或者与水库的蓄水进行水交换等。
(2)维持河道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有序。河道中的水体能够调节环境气候,所以河道的治理不能破坏这种调节能力。
例如,在修建辅助防洪的河道设施时,要考虑到这些设施是否对周围环境产生消极作用,如果有,就要想办法调整,保证河道和周边环境在有序的治理中能达到和谐稳定。
(3)维持河道内部生物物种稳定发展。河道内部有自己的生态环境和系统,里面的各种生物都依靠这种生态环境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河道治理建设要考虑河道里面的生物因素,不能破坏它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同时还要保证生物的食物链能够完整,否则生物种群内一旦某种生物失去天敌,它们的繁殖就会失控,例如,某些有害水藻或浮游生物的无序繁殖,会大大影响水体质量。
2.2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村民水环境保护观念
部分地区村民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在无意中造成了对河道水环境的污染。各级部门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工作,通过广播、互联网、走入乡间的课堂等方式,使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造成水污染对土地和环境带来的危害,以及对饮水、种植、养殖乃至后代健康造成的危害。向村民宣传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污染排放的方法、并对重大污染源进行治理和公示,不断改进村民生产、生活用水行为。
2.3规划在前,确保乡镇产业布局与河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相适应
科学的地区规划是构建健康合理的乡镇产业布局的基础。地方要充分重视河道治理改造与产业布局的依存关系,河道治理要与当地的产业布局相匹配,在地方建设新的产业布局时,要提前考虑河道处理这一生态问题,与乡镇企业发展同步进行。
3切实做好农村水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从种植农业来讲,要尝试新型化肥技术,推广应用有机肥,减少农药和无机肥污染。
对于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沿河截污,开辟不同的引流渠道,将生活污水单独净化处置。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建有污水处理厂一座,是采用A2O处理工艺建设设计处理规模为35000m3/d的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范围内的生活污水。目前,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在26000m3/d左右,居民生活污水引入污水管网工程正在有序开展,污水处理量逐步提升,使污水处理厂充分发挥作用。对于生活垃圾,要建立符合标准的垃圾回收站和配套的垃圾处理站,对垃圾进行集中清运、分类处理。
3.1定期对河道进行动态监测,重视生态清淤
河道监测是一项长期动态发展的过程,伴随着干旱、降雨强度等随时在变化。河道监测必须是动态且长期坚持的,在此过程中随时对河道两侧及河底淤泥深度进行测量。一旦出现淤泥堵塞,就要根据相关情况进行疏浚清淤,以确保河道生态系统正常运行。
3.2加大水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
农村本来就是水环境保护的薄弱地方,所以要因地制宜做好地方水环境保护工作。一方面要加大对当地现有企业排污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力度,另一方面还要杜绝外来企业到本地区水源地进行违法偷排的行为。不仅要对破坏河道治理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还要配合地方用水的激励措施,对主动节能减排的企业给予其他政策上的表彰,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坚持长效治理,动态治理
河道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日常生活出发,不能松懈。在水环境保护过程中,要设置专门的人员和岗位,确定定点防护与动态监测相结合,既要保证河道畅通,又要保证地方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结束语
总之,河流管理和水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在早期阶段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然后采取精准措施开展整治工作,以确保河道发挥正常的经济和社会作用,同时还要确保河道的整体生态环境平衡,为水环境保护工作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梁璐.河道治理改造中的水环境保护措施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8):32-33.
[2]肖卓,耿超.西部山区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问题的探讨[J].节能与环保,2020(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