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绿地生态空间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王锐
[导读]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主要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和城镇做出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其中生态空间是确保和维护区域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主要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和城镇做出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其中生态空间是确保和维护区域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同时,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多规合一”,绿色生态是现阶段社会的主旋律,在国土规划行业亦是如此,新形势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以路径规划和规划管控角度着手,朝绿色生态空间优化建设方向进行规划探索,借助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多民众参与、多部门合作、多渠道沟通的生态化绿色管理控制体系,实现国土规划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简要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绿地生态空间规划展开论述。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绿地生态空间;空间规划
        引言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环保意识由此日渐得到增强。在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兼顾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以促进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如何科学协调绿地生态空间,推动绿地发展值得探讨。通过协调生态空间,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科学配置各类公共基础设施,指导绿地生态进行规划建设,进一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其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常以生态系统与多样的土地保护为重点,帮助社区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活动,优化土地利用,满足自然和人的需求。在碳汇、减缓大气污染、调节温度、雨水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显著,因此适合我国现阶段开展的区域及城市生态空间规划。
        1国土空间规划概述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优先”底线控制、“山水林田湖草”全域统筹、“三生空间”科学布局等多方面要求,是中华民族人居智慧在当下永续发展中现代理念共识的中国方案。但现阶段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大国土层面的自然空间与人居空间的布局和构成问题、国土空间要素提取分类与互相衔接等基础性问题及原有规划与现状的承接与对接、区域级国土空间组分划分与融合、各要素指标分配和强制或弹性管控等技术和管理问题。因而需要地理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专家联动联合探索,实现国土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管控的“中国方案”。
        2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绿地生态空间规划要求
        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国土空间规划应做好生态的“底线管控”、强化生产生活的“品质营造”。在城市生态空间上,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查增加内容:“城镇开发边界内,城市结构性绿地、水体等开敞空间的控制范围和均衡分布要求”、“通风廊道的格局和控制要求”、“城镇开发强度分区及容积率、密度等控制指标,高度、风貌等空间形态控制要求”等多方面。而作为三大主体功能空间之一的生态空间,其要素布局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形态和生态环境格局,完善的生态系统是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国土空间体系的支撑基础,国土空间规划在促进国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同时,要有效利用城市绿色网络与城市发展间紧密的系统耦合关系,形成结构优化、特色突出、运营高效的国土空间构建体系。
        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绿地生态空间规划的具体策略
        3.1规划技术框架分析
        在现状分析方面,着重调查分析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系统因子的现存状况和系统构成问题,涉及它们的分布情况与特征等,从空间状况和生态流有效性中发现问题,为生态系统的优化提供基础引导。


        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应考虑其敏感性和受干扰现状,界定生态空间资源要素类型(基础型、利用型、威胁型),为“三线”划定、生态要素与资源利用的嵌合提供科学分析。生态网络架构确定在保护自然本底的基础上,从景观生态学应用原理出发,结合地区发展战略需求,依据斑块、边缘、廊道和镶嵌体四种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要素类型特性,从大小、交叉、聚集和均布等方面推演因生态要素耦合关系改变可带来的优势生态空间脉络。此外,在生态系统格局安全、功能增效和动态良性的理念下,从内在构成的各关键环节着手构建良好的绿色生态网络体系,具体涉及:对网络本体,根据界定类型特征确定生态用地性质,提高生态效能,划定边界,进行相应的维护控制和发展引导。对网络区域,主要有“本体—本体”系统、“本体—影响区”系统和“本体—辐射区”系统。“本体—本体”系统是生态本体的连接系统,其生态效能受制于网络的连接度和绿地发挥的生态效益。
        3.2建构规划结构性绿地
        塑造高水平的城区蓝绿空间,除考虑公园绿地布局均衡性与绿地总量外,还增加两部分重点工作。重视结构性绿地的合理建构与保护,结合城市资源本底与城市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城市风廊等要素,以“带”“环”“心”“楔”和“网”等形态确定城区结构性、保护性绿色生态空间,并制定该空间内的准入建设类型,限制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形态。
        城镇开发边界内的结构性绿地不但包含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公园绿地和防护绿地,也应注重与区域绿地的连通,纳入城市建设用地外,具有风景游憩功能的区域性绿地,利用其建设森林公园、海洋公园和地质公园等,提供可供中短途游憩、自然教育的生态场所。此外,统筹城镇外围和城镇间绿化隔离地区、区域通风廊道和区域设施防护绿地,建立城乡一体的绿地防护网络,三大功能网络间可相互重叠,但需注重其连通性。
        3.3划定生态控制线
        根据绿色生态空间要素及其空间分布,与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协调,提出生态控制线划定方案,在生态空间内实施与分级分类管控,提出对应的管控策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在生态控制线划定过程中与市域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紧密衔接,建设“生态文明”,确保将生态保护红线全部纳入生态控制线范围。
        以景感营造的时空多尺度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为参考,实现城市生态空间的生态结构的耦合以及生态功能的进化。通过增加长期或季节性干涸河床的植被覆盖度,保护森林公园、湿地等重要斑块的完整性,注重泉、瀑、蛙等自然声景观构筑,提升居民身心感受,进一步拓展生态环境发展空间,以及建设和培育稳定高效的近自然生态系统等措施提高城市生态空间服务价值。
        4结语
        总之,构建和完善新区总体空间规划低碳化空间体系与结构模式,已经成为国土空间保护与利用的客观需求。为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的落地性和可实施性,应严格依照相关法规或规范整合各类生态空间,对于过度保护或保护不足的生态空间,应重新调整保护等级并与相应要素匹配,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的权威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J].吉林农业,2019(19):6-8
        [2]常新,张扬,宋家宁.从自然资源部的组建看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J].中国土地,2019(5):25-27.
        [3]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S].2020
        [4]蒋鹏飞.试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J].现代园艺,2018(11):113-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