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码:45088119890824XXXX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要保障建筑质量,就要充分了解建筑施工地的实际情况,根据施工地的地基和岩土情况进行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进而保障工程设计的合理性,也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效率。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岩土勘察,盲目展开工程建设,不仅会影响建筑质量,还会带来许多安全隐患,最终造成经济和人员的巨大损失。本文主要就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和施工处理技术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岩土勘察;施工处理技术
1岩土工程勘察要点分析
通常岩土工程勘察工作需从建筑工程地基设计阶段入手,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勘察作业,结合以往地质勘察结果选取恰当的勘察技术,保障获取到准确的地质数据资料。在岩土工程勘察作业环节需把握以下五项要点:①开展土工试验,针对施工区域的粉土特性进行合理划分、完成土壤颗粒分级,明确用于评价地质条件的各类指标;②依据土粒比重检测标准完成土质土粒检测,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③利用空间勘测技术进行合理布点,通常采用GPS、GPRS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较大空间范围内岩土工程状况、周围不确定性因素的准确勘测,借此提高岩土勘察的便捷性与效率,实现对岩土情况的准确辨别;④落实岩土工程评价,依据工程建设区域的土质条件选取适宜评价方法,确定建筑工程地基承载力与均匀性,借此有效避免工程建设成本浪费问题的发生;⑤完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针对工程所处区域的地质特征、施工条件进行客观分析,为实际施工提供具体建议,保障岩土工程施工质量。
2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现状及常见问题
2.1对建筑岩土勘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建筑岩土勘察是建筑工程前期实施阶段的关键构成要素,对于后期各项环节的推进实施具有直接影响,必须在相关技术规范与行业标准的要求下,循序实施建筑勘察工作。纵观当前建筑工程勘察实践,普遍存在着对勘察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无法全面客观科学审视勘察工作实效价值等共性问题,阻碍着建筑勘察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部分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实践中,依旧沿袭传统保守陈旧的思维观念与行为方法,僵化固化的岩土勘察技术模式根深蒂固,无法为建筑工程材料选择、方案制定、基础优化等工作提供参考与依据。
2.2建筑工程岩土勘察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充分
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使建筑勘察技术人员在工具与方法方面具备了更为广阔的选择余地,使得传统模式下难以完成的建筑岩土勘察任务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从当前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实践来看,出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多数企业均未能引进现代信息化技术,岩土勘察相关的软硬件建设进程滞后,无法满足当前高强度、快节奏的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现实需求,背离当前建筑工程经济发展趋势。由于建筑工程岩土勘察信息化手段应用不充分,导致勘察数据信息处理不到位,技术应用价值大大降低。
2.3建筑岩土勘察操作欠规范,与地基处理相分离
建筑工程岩土勘察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实践工作,需要由严格的勘察技术方法做保障。实践表明,部分建筑岩土勘察过程中操作流程与步骤缺乏规范性,对勘察区域地形的客观条件了解与分析不足,无法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勘察技术数据。勘察技术人员对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充分,对勘察相关操作技能运用不甚熟练,对各类潜在质量与隐患问题辨识不清,导致建筑岩土工程整体性受到影响。同时,割裂了建筑岩土勘察与地基处理之间的潜在关联,与其实施初衷不相吻合。
3常用地基处理技术
3.1强夯施工技术
强夯法主要指利用重力作用进行地基夯实处理,致力于提高地基承载力。
在地基施工过程中应将重锤质量控制在8~10t范围内、下落高度约为20m,在重锤开始下落时将势能转换为动能,在重锤与地基接触时将动能转化为对地基土体的动能与势能,使得地基土体间的缝隙被压缩、土体抗压强度得到提升,可发挥显著的地基处理效果。但在此过程中需考虑到重锤下落对施工现场周围建筑物、管线埋设等情况的影响,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3.2预压处理技术
受地理环境、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基施工涉及到软弱地层,需采用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通常预压法包含真空预压法、加载预压法等技术类型,在实际应用时需采用覆盖土层、覆盖砂层等方式对施工区域施加一定的静荷载,随后进行地基压实处理,利用重力作用提高地基承载力水平。在应用预压法进行地基处理时,需首先开展地基承载力试验,待加强地基控制后再施加荷载,保障有效提升地基承载力,增强预压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3.3砂石垫层换填技术
部分岩土工程对于地基承载力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倘若在前期勘察中发现地基软弱层厚度较大,需在实际施工时先将软弱地基部分进行清除,再开展地基夯实作业,选取强度大的砂石材料进行换填,经由垫层将地基上部荷载传入下部地基中,借此提升地基承载力。为解决浅层地基沉降问题,可选用基础置换处理技术,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工艺标准的控制,保障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最大限度缓解地基沉降问题。
3.4复合地基处理技术
受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的影响,部分场地不适用于实行桩基施工,对此可采用复合地基处理技术进行深厚淤泥层的加固处理,通过在淤泥滑动面进行搅拌加固、改变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并依照一定间距在管桩中设置水泥搅拌桩,加强对搅拌桩直径、桩体长度、强度等指标的控制,借此有效发挥加固效果,提升复合地基的整体承载力。
4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质量的对策
4.1规范岩土勘察工作
为保证岩土勘察和地基设计的质量,首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要修建的工程的具体要求,工程结构形式、成本投入、材料要求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岩土勘察和地基设计中要用到的材料工具以及具体的过程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并制定好完善的勘察纲要,严格按照纲要开展勘察和地基设计工作。因为岩土勘察会受到环境、技术和人员等因素的影响,为保证所获取的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必须采取合理的验证和检测手段开展对数据的分析检测。另外,所有参与岩土勘察的人员可结合具体情况适当扩大岩土勘察的范围,提高数据的代表性和广泛适用性。同时提高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不但要提升自身技术能力,还要严格按照勘察技术标准和流程开展作业,正确使用相关技术和设备,提前充分了解勘察作业的流程和具体内容。
4.2采用合理的勘察方式
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对施工现场条件要求不同,因此应在全面了解项目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勘察手段和技术设备等。利用先进的技术及时对勘察的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及时发现勘察中存在的错误,并进行调整优化。另外要做好对重点位置的勘察,尤其对于复杂的地质地形,必须采用更为详细的技术方案,结合勘察场地范围和建设特点合理部署勘察位置,要求勘察点的布置要有足够的代表性,并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及时分析和检验,使所获得数据能为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5结论
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多对于岩土工程勘察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依托岩土工程勘察作业实现对施工现场地质状况、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全面调查,并合理采用强夯法、预压处理法、换填法与复合地基处理技术,提高地基施工处理质量,为整体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提供保障,进一步推动建设行业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金亮.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设计中的问题及处理措施[J].山东工业技术,2018(14):141.
[2]李江龙.试论岩溶地基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处理[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