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学艺术 构建魅力思政课堂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6月   作者:吴献
[导读] 新的教育时代,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致力提升教学艺术,构建高效、魅力思政课堂,让学生喜欢,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成为新时代合格接班人。

广东省茂名市春晓中学    吴献
 
摘要:新的教育时代,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致力提升教学艺术,构建高效、魅力思政课堂,让学生喜欢,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成为新时代合格接班人。
关键词:教学艺术  思政课  魅力课堂
        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只有在教学工作中抓住艺术,教育者才能最大限度地呈现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打造魅力课堂。一节有魅力思政课,应该形式多样,案例资源丰富生动,充满智慧魅力。因此,思政教师要掌握十八般“武艺”,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一、精彩导入,激起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教学起始环节,成功的导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诚信”时,我采用了本土实例:“无人菜市”。村民们把自家种的菜拿到街市集中点后把菜和一把秤留下就离开,其他村民如果有需要就会自觉秤好并把钱放下。这个还上了当地新闻,在讲述时,我还给学生播放了新闻视频,学生兴趣盎然,一节课40分钟的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了。又如,在上《情绪的管理》这一框题时,我选择让学生看一段“公交车上的笑声”的小视频,让学生在开心、爽朗的笑声中不由自主跟着笑起来,然后适时扔出问题:“看到视频中的人笑,我们为什么也会不由自主地笑?”。借着学生讨论的时机适时引导,自然导入本节课学习内容。设置疑惑,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思维打开了,课堂效率自然就高。除此之外,课堂导入还可以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温故知新,承上启下等方式。
        二、精设情境,激活创意灵感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运用情境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漫画、图表、文字等创设情景,把学生听觉、视觉系统调动起来,在情境中感受、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促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上《创新改变生活》这一框“感受创新”知识点时,我没有空洞苍白的说教,而是让学生欣赏几组创新成果图片,让学生感叹创新可以变废为宝、可以有效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学生内心自然就会对创新引起重视,并且“跃跃欲试”。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通过图片欣赏使学生兴趣盎然、信心高涨、跃跃欲试,我趁热打铁导入“创新,我能行”环节。设计情境“分享成果:你可以利用废旧轮胎做些什么?” 我大胆尝试和使用参与式、讨论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方法,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学习越学越有趣,创意一个接一个,创新成果越来越多,求知火把已经被我点燃,思辨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发芽。在教学《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时,我通过我们学校在读书节的一段集体朗诵的精彩视频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



        三、精选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许多学生不喜欢上思政课,更多原因是认为思政课无趣,都是“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多。为了打破学生的误区,在课堂上,我不急于传授新知,而是选择采用表演、小组合作讨论、“今日说法”等方式,展示社会现实生活环境中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或发人深省的案例。如:从贵州安顺公交车冲入湖事件到北斗卫星定位导航信息系统,从最美逆行者到科技发展创新,从沉迷网络手机使用游戏的迷茫谈到高空抛物、校园欺凌的悲哀……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道德教育人格上的缺陷贻害终身。让学生消极的想法和矛盾的思想得以消除,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理论课的重要价值,在孩子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
        四、出其不意,收获惊喜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上,我经常岀其不意,让学生收获惊喜。譬如在讲授《依法行使权利》中“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这一知识点的区分时,我运用专家解说的方法,但又不是常规的视频或者文字表达,而是给学生设置一个小惊喜:对学生说我们很荣幸邀请到著名律师现场解说,让学生掌声邀请,在学生充满期待地看着教室门口翘首以盼的热烈掌声中,我弹出窗口“某某知名律师”的照片。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根据八年级学生对相关的法律小知识了解不多,并且该内容比较抽象,设计学生以热烈掌声请出法律专家来解说更有说服力,而且学生对这个环节感到新颖,以为老师真的请专家到现场,落力鼓掌促进血液循环,又可以醒醒神。
        五、遵循认知,由易到难
        构建有活力的思政课堂,要注意的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实际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学生认知状况入手,由已知引入未知,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和进度,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征服学生。单纯的理论讲授肯定是让人昏昏欲睡的,要让学生喜欢思政老师及其课堂,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从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单一的方式方法绝对不利于活跃课堂,如果利用视频、微课等多媒体手段,结合竞赛教学、追踪社会热点、角色扮演、现场采访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沟通互动,小组合作探究。思政课绝对不会死气沉沉,而是实了起来,活了起来,具有了高度的针对性、时代感和吸引力。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认为:“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新的教育时代,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科学运用相关的教学艺术,努力构建充满魅力的思政课堂。
参考文献
[1]宋丽《浅谈初中政治课堂教学艺术》[J] .青年科学月刊,2012
[2]杨家维《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新课程(中)》,2017(08)
[3]张丽丽《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祖国:教育版》
[4]李进宝《提升专业素质 掌握教学技能》《基础教育参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