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疫情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月上   作者:潘志珍
[导读] 在疫情中,学生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同时生活以及学习的方式出现了变化,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南宁市兴宁区虎邱小学     潘志珍

摘要:在疫情中,学生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同时生活以及学习的方式出现了变化,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为此,需要结合特殊的外部因素影响,探究疫情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寻找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式,确保学生的心理状况符合于健康的标准,适应生活与学习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展开探讨。
关键词:疫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路径
        引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环境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实施的方式。然而,在疫情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都局限在家庭的环境空间中,一方面这种状况有助于提升家庭教育影响的范围,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单一,学生与外部社会的接触减少,会导致一定的心理问题。另外,也有一些学生对线上教学的模式适应较慢或者适应不足,这使得学生的学习面临一定的困难,也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状况。
        一、促进学生心理调节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的提升
        心理调节能力,能够使得学生通过内部调节的方式,适应于外部的环境。心理调节能力的增强,对于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需要首先关注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心理的调节适应各类突发状况以及新的环境。
        新冠肺炎出现的初期阶段中,人们能够获得的信息有限,同时各地区中患者数量的不断增长,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恐慌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严格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可以有效防范疫情的传播。然而,对于广大的学生群体来说,行动的范围受到限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绝大多数的家庭中,都缺乏自然空间,因此学生的活动局限在狭小的家庭空间范围中,身体上首先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性也会反映在心理上。
        能够迅速适应于环境变化因素的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都有了更为积极的表现。具体地分为两种状况,首先,学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低,没有明显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次,学生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较高,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实现了对于环境的适应。第二种状况符合于心理教育引导的需求,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心理转化过程。
        在心理教育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并且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选择适当的引导目标。例如,要求学生填写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根据学生 心理调节能力对学生进行分类,安排相关的心理调节课程。对于心理调节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调节课程的数量少,学生仅仅需要分析自己当前的状况,并且继续保持即可。对于心理调节能力不足的学生,则需要设置较为系统的心理调节课程,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展开针对性心理指导,用以促进学生心理调节能力提升[1]。
        二、促进学生的心理免疫力与心理应激能力提升
        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不仅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学生的家庭以及其他的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常情况下,学生的生活范围广泛,身处的环境都具有良好的秩序,环境的类型较为丰富,则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心理免疫力强。


如,在遇到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具体的问题与问题环境进行连接,通过转化环境的方式,问题的影响将会降低,不会沉溺在某种心境当中,导致心理不健康状况的出现。
         以往的学生生活中,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学校环境的分化,有利于学生塑造出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然而,在特殊的疫情状况下,学生的生活、社交范围都受到了限制,原有的心理免疫环境会被打破。在严重的情况下,一些学生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应激反应不仅影响一个阶段的心理状况以及行为,甚至有可能会改变学生的性格。
        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因素是一种外部的因素,环境因素出现的变化几乎是不可控制的,通过内部调节的方式使得自我的状态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着手处理外部因素,有可能促使外部的环境因素影响减小。例如,在疫情的背景下,学生不能进行户外活动,身体的健康会受到影响,这种影响会逐渐地蔓延到心理健康当中。为此,可以倡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室内活动形式,通过瑜伽、健身操以及其他类型的室内运动达成运动的目的。心理状态的稳定以及实际应对策略的选择,能够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应激状态,达成提升心理免疫力的目的[2]。
        三、疫情后的心理健康引导
        在疫情之后,学生的生活环境再次产生了变化,从表面上来说,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恢复了以往的模式。然而,模式的转化是较为迅速地,学生仍旧需要继续转化自我的心理状态,适应于外部的环境。
        首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课堂教学的模式代替了线上学习的模式,因此学生要及时地转化自我的学习思维,适应于课堂中的听讲与沟通。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帮助,在线上学习中,学生面对的是电子屏幕而非真人,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在课堂中继续应用电子屏幕,播放较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学生与学生的沟通更为畅通,同时在沟通中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彼此的表情,产生的信息内容较多。为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探讨空间,使得学生再次适应于面对面交流的方式。
        其次,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心理状态与在家庭生活的状态有所不同。家庭环境是较为私人的空间,学生可以结合自我的舒适需求,选择相应的服装,行为等。同时,由于年龄与家庭角色的因素,在家庭的生活中能够受到更多地关注。然而,校园属于一种公共的环境,在校园环境中学生要对自我言谈举止进行规范,同时与同学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也要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更多关注他人的感受。教师可以应用案例解析的方式,对此进行说明,使得学生能够产生明确的认识,努力调适自我心理状态[3]。
        结束语:
        在特殊的时期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视。学生发生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数、频次、严重程度可能会较以往更甚。心理危机干预压力会更大,学校要尽快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案,并且要重视与家庭的沟通合作。
参考文献:
[1]董新良,张盼盼.疫情背景下的生命教育:理念、内容与实施途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8(01):106-111.
[2]郑勤华,秦婷,沈强,桂毅,周晓红,赵京波,王祎,曹一鸣.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20(05):34-43.
[3]许燕,伍麟,孙时进,吕小康,辛自强,钟年,彭凯平,周明洁,栾胜华,郭永玉,王俊秀.公共突发事件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笔会)[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02):1-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