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在语文新课程中培养的实践探索研究

发表时间:2021/6/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月上   作者:赵峰
[导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作为一门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学科,应该培养学生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与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第六中学    赵峰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作为一门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学科,应该培养学生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与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本文主要对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 教学 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应该培养学生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与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下面,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人文素养在语文新课程中培养的必要性
        (一)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了必须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初中生在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表现出一些特征,他们的注意力明显增强,目的明确,更服从于主体心理调节上的需要;认识水平提高,独立能力、自我意识、独立感增强,成人的指导和调节逐渐成为辅助。初中生懂得了一些事情,但是又不能彻底的了解,在意志和情感上缺少一种关爱,使得他们的意志和情感相对比较脆弱,不健康的学习方式也使得一些初中生感到厌学、自卑。以上这些问题都突显了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紧迫感。
        (二)现代人人品人格的失落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精神生活贫乏极了,人们找不到正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只是一味的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活的生命作为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对于处在成长中的初中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加强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培养现代化的中国公民打下基础。个人的人文素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尺度。缺乏人文素养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失衡,必将终究影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人文素养在语文新课程中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初中生阅历短浅,对教材的内容、形式及所负载的人文精神、思想、情感的深层把握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应通过巧妙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和意义,有意识地引领他们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精神盛宴”。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以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感染学生。


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取得预想的结果,必须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以满腔热情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真挚的感情来带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里遨游,给学生以真诚和无私的爱。
        (二)深度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它以知识运用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①在识字和写字中领略中华汉字的文化底蕴。汉字博大精深,里面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可以从汉字中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在我们在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时机来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优良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这些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③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一直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实际上就是用人文的视角和胸怀去思考社会、解读人生和畅想未来,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④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表达交往能力。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中学阶段是训练学生系统言语的最佳时机,语文教师要抓住机会努力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逐步培养学生敢说、能说、会说、乐说的习惯和勇气。
        (三)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内的资源,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一颗爱心去关心学生,用一份责任来担负学生,在课堂这个集体氛围中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在课堂互动中,语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从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考察语文教学的情况,通过完善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学内容,促进初中学生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是现实中,过多的初中语文教师太注重评价结果,过多关注考试的成绩,而忽视了学习的全面发展,对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和片面。语文教学更注重情感的特点,不能完全采用单一的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应该采取见仁见智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评价体系。
        (五)创造和谐的人文校园环境
        校园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应该具有优美的物态人文环境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人文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具体潜移默化的长效性。从形式上看,它没有明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也并不察觉自己处在受育的过程中。这种教育是学生身在校园环境中无意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他们更多的依赖于自身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和非认知心理因素启动的状况。
        总之,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可见,借助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2)
[2]吴惠青.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