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务普速线路维修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于海
[导读] 摘要: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下我国铁路运输水平不断提高,在注重铁路安全运输的同时,关注工务普速线路维修体制改革能够有助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中铁三局集团运输工程分公司准格尔铁路运输段  山西省晋中市  030600
        摘要: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下我国铁路运输水平不断提高,在注重铁路安全运输的同时,关注工务普速线路维修体制改革能够有助于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文章通过对工务普速线路维修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提高普速线路维修水平的方法措施,希望通过文章论述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工务线路;普速线路;线路维修;维修改革
        引言
        随着我国铁路网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列车开行速度及密度的不断提高,铁路设备质量控制、现场作业管理、应急处置响应、外部环境整治以及检测监测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亟需进一步加强。为深入推进铁路工电供综合维修生产一体化改革,创新铁路基础设施运营维护管理模式,提升铁路基础设施养护维修质量和效率效益,确保铁路运营安全。
        1工务普速线路维修管理模式的意义
        从我国铁路的发展规划来看,我国对铁路建设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对铁路基础设施的重视程度较低。铁路路网规模的增加意味着铁路建设成果的增多,在铁路发展过程中,铁路的基础设备设施随着铁路的建设在不断增加。但是与铁路发展不匹配的是,我国铁路从业人员并没有显著地增加,已无法满足铁路发展的需要。铁路基础设施设备的安全与铁路的正常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在产业政策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研究重点就是提高管理能力。企业谋求发展就要提升工作效率,从实际的铁路工作来看,其基础设施维护成本与铁路整体的经济效益呈明显的负相关性,当维护保养成本降低时,铁路的经济效益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长。
        2工务普速线路维修体制存在的问题
        2.1传统养修模式弊端
        传统车间生产管理模式粗放,长期凭经验管理,靠感性思维解决生产,等级修、专业修及精确修等观念和技术尚未发挥作用。车间对管内设备状态及劣化趋势掌握不清,组织生产能力、安全控制能力较弱。另外,传统线路工区集“检查、计划、作业、验收”四个关键环节为一体。自主主导生产,周期性设备检查病害无法共享及智能分析,又缺乏互查互控的监督机制,导致在检查方面,衍生出假检、漏查、漏记等陋习;在计划方面,准确性低、随意性大;在作业方面,标准化意识及专业化水平不高;在验收方面,不验、假验情况时常发生,设备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2.2预防修与精确修落实不好
        由于病害分析掌握不全面,病害位置、病害长度、病害类型判断不准确,线路病害整治准确率低。病害整治没有形成统一的作业模式,病害综合成因和工作量掌握不准确,对于线路单元TQI、结构性病害、其他设备问题未能得到有效的预防整治,重复修和“过养过修”的现象时有发生,天窗使用效率低,浪费生产资源。
        2.3安全风险较大
        铁路工务涉及的内容比较繁杂,不仅包括铁路设备以及铁路工作人员,同时还包括铁路环境以及一切日常运作的管理,比如车辆供电以及临时调度等,因此,可能引起工务安全风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铁路内部的原因以外,铁路外部环境也可能对其造成一定限制或感染。要想准确识别铁路工务安全风险,及时作出风险警示,首先必须要了解铁路工务风险的这种特征,了解铁路工务系统安全风险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然后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意识,面对任何一个异常问题都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核查,避免造成更大的安全损失。
        3工务普速线路维修体制改革策略
        3.1严控各个环节,落实车间组织生产职能
        第一,推行设备等级管理。根据设备分级管理,制定差异化维修标准、维护方式和维修成本,并进一步细化客运大站、枢纽大站场及薄弱地段管理要求,明确质量控制标准,制定针对性维修措施,实行精细管理、精准维修。第二,强化车间组织生产。

把设备维护、作业组织的主体职能上移到车间,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做精检查工区、做强维修工区、做大线路工区,严格把控检查分析专业化、生产计划精准化、作业组织集中化、作业验收常态化这四个环节。
        3.2采用专业管理模式
        专业管理模式是通过专业的管理,把铁路上的固定设备根据专业的不同,划分为独立的管理机构,根据管理机构的差异,分别负责不同的设备运营维修,采取了一种综合管理、分项实施的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专业模式主要分为三级管理机构:一级管理机构以“段”为单位,二级管理机构以“车间”为单位,三级管理机构以“工区”为单位,根据设备专业设工务段、电务段、通信段、供电段、工务机械段、建筑段等。
        3.3完善安全评价体系
        该指标的设定目的主要是为了评价铁路行车过程中国的基础安全管理工作是否可靠有效,同时也为了检查相应的铁路工务事故安全预防措施是否做到位。评价该指标可以从六方面为切入点:第一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及标准化作业,该项内容主要是检查车间和班组等的安全责任管理制度是否落实到了具体的人,责任分工是否明确,负责安全风险管理的人员是否熟悉各项安全事故应对流程以及铁路工段的执行操作是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等。第二是安全机构效能指标,该项内容主要是衡量铁路工务段的人员配置是否合理,以及安全控制的网络系统是否稳定等。第三是安全教育培训,该项内容主要是对铁路工务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技能进行考察,确保其准确掌握铁路安全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各项法律法规。第四是安全生产检查情况,该项内容主要是由铁路上级安全管理部门执行的,细分又分为大检查和日常检查,其中大检查一般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分别进行,主要对车间的安全设备是否保养得当、日常数据记录是否保存完整等进行检查。第五是安全隐患事故报告处理,顾名思义,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及时上报。第六是安全资金的投入,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系列安全设备以及安全技术的应用,该项内容主要便是对安全资金的投入情况是否合理进行综合判断分析。
        3.4坚持高标定位,以轨距精改提升线路品质
        首先,积极推进轨距精改。以动态检测及轨检小车数据为基础,结合年度维修机组、大修换轨及扣件整治等任务,按先直线、大半径曲线,后小半径曲线的原则,三年对管内正线设备进行一轮全面轨距精改。其次,科学制定目标管理值。按不同线路等级、速度等级以及曲线半径等情况,确定不同的轨距TQI值作为目标管理值。另外,严控轨距精改质量。规范轨距精改作业流程及标准,统一采用轨检车和轨检小车验收,对作业前后设备质量进行效果对比分析。
        3.5提高钢轨维护水平
        第一,捣固车的纵断面、平断面的线性控制系统一定要完善,确保大型机械作业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第二,相关工作人员应尽可能将操作误差将至最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第三,要合理调整大型机械作业中计算机的输入、输出数据参数,并对各项参数进行校准。在完成轨道维修工作后,相关技术人员要对完成情况进行人工复核,对比实际维修成果和维修方案要求,对于预期目标与实际操作存在差异的情况要及时反馈给维修人员,进行及时修正。并且在轨道维修工作中要将大型机机械设备高效作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可以对轨道线路设备质量进行极大地改善,延长维修周期,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同时,减少人工上道时间和工作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工作业风险。
        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铁路线路安全平稳运行,需要切实加强轨道线路养护维修管理,不断提高养护维修技术水平;需要坚持探索铁路线路变化规律,综合当前实际情况总结铁路线路维修管理经验,,提高线路病害的整治水平,制定科学的管理维护策略,强化铁路工务普线维护水平,推动铁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享荣.铁路有砟轨道维护技术研究[J].铁路技术,2019,010(002):55-59.
        [2]张念淮,李勇.铁路线路轨道维修技术的探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3.
        [3]曲洪伟.探讨铁路无碴轨道的维修与养护[J].全文版:工程技术,2016,000(005):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