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物丑类,发现“这一篇”的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期(下)   作者:林园
[导读] 散文,是高中学生现代文阅读的难点之一。面对散文
        林园
        深圳市华中师范大学龙岗附属中学
        散文,是高中学生现代文阅读的难点之一。面对散文,每每有学生大呼难以理解其意,难以体察其情,难以欣赏其美。而近年来高考的文学类考查又频频眷顾散文,甚至还考查了散文化的小说篇目。散文,是不可回避的重点。加之,散文状物写景传情,饱含着古今仁人志士的情与智,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散文,又是学生人格养成的基点。如何在课堂中化解难点,找到切入文本的抓手,至关重要。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将几篇不同文章或文章前后段进行比较阅读,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散文共性和个性的有效方法。这恰恰也回应了新课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够梳理整合基本的文学现象,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自觉实践运用①”的要求。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笔者将经典散文《故都的秋》与《想北平》组合进行比较阅读,布置学习任务探究,以期学生基本掌握文本间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会鉴赏散文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体会散文情景交融的关系。
        一、教学设计
        针对学习目标,本次学习活动共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分解为两个学习任务:阅读文本及相关作者资料,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两篇文章的异同点;并从微观的角度梳理两个文本对同样的意象“院屋、墙、花草、蝉、蔬果”等的语言表达。第二课时,分解为三个学习任务:在梳理归纳的基础上,以意象作为切入角度,对两篇文本的意象特点、语言表达进行赏析,完成微点评。最后再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现代散文的“独特性”,发现两篇文章对于北平迥然不同的审美取向及原因,从而形成自己的审美体验和美学价值取向。
        二、课堂呈现
        分析散文的特点,第一个办法,是用还原的方法,本来不是这样的,而你却这样写了,这就有了矛盾了,就可能加以分析了。分析的目的就是要理清贯穿于全文的意脉。②第二课时的任务一就是基于孙绍振先生的还原方法,找到文本矛盾之处而提出来的。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称呼北平为“故都”,老舍是北平人,却直呼“北平”,这样的称呼明显有矛盾之处。学生在探究时能够从情感的角度体会到“故”带着故乡的情感寄托,郁达夫是将北平作为了自己精神的故乡,对它充满了热爱和眷恋。而“都”是站在中国人的群体角度,对国都的仰慕和尊重。如果结合写作背景,当时的北平已经沦落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俨然已经成了动荡黑暗的“新都”,旧时的安然宁静早都已经打破。其中也许也包含着作者对北平的担忧,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而作为北京人的老舍直呼“北平”,正是其语言通俗自然,情感真挚直接的体现。

文章开篇就直抒胸臆“可是,我真爱北平”,“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作者早都已经化身在北平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爱到这样的程度,熟稔到这样的程度,也就无需什么更多的称呼了。
        课时二中的任务二中,践行了文本分析的比较方法。根据课时一梳理的表格,学生选择自己对文本最有感触的意象进行分析,完成微点评。微点评同时规定了赏析任务的方向:不同特点及其表达技巧,确保了学习目标的具体落实。学生教师的示范之后,积极阐述了自己对于文本的细致解读。如意象“蝉”,《故都的秋》
中描写蝉为“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此时的蝉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每一声嘶叫都是凄凉的,发出的声音也是衰弱无力的,充分体现了北平的凄清和悲凉;而《想北平》中却选择了“小蛹蝉”,“小”“蛹”虽然只有两字,却极力突出了蝉的生机与活力,符合老舍描绘的热闹、生机勃勃的北平的特点。此外,学生还选择了“茶”“花”等多个意象,进行文本细读,通过比较两者的不同特点以及语言表达技巧,看到了这两篇文章的语言美。而教师则在较有难度的意象分析上进行了适当的引导,如“蔬果”。郁达夫和老舍都描绘出了北平蔬果丰收成熟的画面,两者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多色彩结合的方式展现秋果的特点。如果郁达夫只是在此展示秋果的丰收,这与其认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就大相径庭了,因此丰收之后,郁达夫马上描写“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西北风”“尘沙灰土”立刻为读者营造出一片荒凉萧索、凛冽凄清的意境。最繁盛的时节后紧接着就是万物萧索的季节,此时的丰收更反衬出这样悲凉。怎不让人唏嘘感慨?
        课后作业设计为巩固实践比较阅读的方法,将《故都的秋》与《沁园春·长沙》进行表格梳理比较,加入文体的比较角度。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比较的第三层次,文本。明确内容决定形式,而形式又会强迫内容进行改变的关系。
        三、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后,纵观整体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规律,由浅至深,逐层递进。由宏观感知逐步转向微观分析,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赏析其妙处,同时以微点评的形式进行写作,也与高考的考查方式与方向链接起来,一举两得。
        但是,其中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文本分析时,知人论世的方法运用的还不够充分,对于第二课时任务一的问题探究还有待加强。“新都”和“旧都”这一角度,在课堂教学时并未涉及,可以进行补充。
        在课时的设计上,发现学生对于文本的梳理比较生疏,费时较长。由于时间有限,课堂对于两篇文章不同审美取向的理解还有待加强,教师可以给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引导。因此,可以将五个任务划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进行文本的基本阅读,解决文本异同点的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意象的梳理和有关“故都”的探究任务;第三课时重点完成意象的特点比较以及表达技巧的微点评,同时完成审美鉴赏的任务。如此,能够在第三课时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走入文本深处,同时弥补在课堂探究的时候,对表达技巧覆盖较少的问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