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潜于团队,相助以蓄力——关于小组合作的故事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2月第4期   作者:时瑶
[导读] 小组合作是指向有效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中心。
        时瑶
        湖北省宜昌市金东方小学 443000
        小组合作是指向有效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中心。即,以合作的方式就同一问题展开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能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变发言的可能为必然。小组成员在相对轻松的组内空间里,集思广益、各尽其能,从而提升每位学子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只是在小组合作的真实过程中,情形往往不遂人愿:每个组员的学习力参差不齐,有组员独领风骚,怎么办?
有组员在小组内不受待见,被边缘化,怎么办?
有人依仗小组其他成员,人云亦云,自己乐得清闲,又怎么办?

        这些棘手的问题,不是因为小组合作产生的问题,这是每个班级体里的常态问题,只是把它们放到小组合作里,问题更加凸显了,或者说,小组合作还没有解决原先就已然存在的问题。看来,小组合作本身只是一种教育教学所提倡的方式,还不具备解决这些漏洞的方法。如何让小组合作的效能发挥出来?这是关键!
 看来,给合作方式加以巧妙的心思与安排,方能成气。
        具体怎么做呢?接受了些理论知识后,结合我的具体实践,说说我经历的或看到的故事。
一、教师自我心理建设
        我和张彩彩老师一同带完毕业班后,又中途接班继续合作。我们俩经常会拼命吐槽,大致意思是,怎么现在这个班那个谁竟然考试不及格,那个谁谁竟然话都说不清楚,那个谁谁谁作业全靠作业帮?以前带的毕业班,四大金刚在四年级时候也不至于这么悲惨啊!我们现在依然这样吐槽,只是不再紧皱眉头,而是相视一笑。
  我们淡然了,这就是目前的现状:两极分化明显,我们唯有接受,再去全力以赴,如果非要拿曾经的既定标准去衡量当下的不同生命个体,那在拿起和放下之间一定会有万般焦虑、隐忍和倍感受伤,  所以,没必要太纠结学困生的各种惨状,那些旁逸斜出的树苗,就是真实的生命个体,重点是,我们要看到他们的生长姿态,接受他们的不合主流的“奇奇怪怪”,勇敢地悦纳他们,才能悦纳自己,悦纳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前,我就想到,这样的尝试可能会打乱班级体里某些良好的秩序,因为学困生的惨淡可能会辐射给小组其他成员,而每位同学由个人到组队的初次尝试,趁机作乱在所难免。把这些都想明白,小组合作初期一定是低谷时期,我们老师要做的是坦然处之,继而善于发现端倪,再逐一理清头绪。修炼出一颗豁达大气的心灵,不仅能宽慰自己,也更有信心实现小组合作。
         这就是,教师心理建设,是小组合作前很重要的一步。


二、给予小组沉潜空间
        接下来,这个故事,发生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看似我是主播,但更像是八爪鱼,50个风筝在不同的家庭里飘,等着我拽风筝线。千头万绪、势单力薄的我响应了学校号召,开始成立学习小组。
        考虑到学习的时间空间特殊,我把孩子们有机组合分成了5大组,每组8人,包含有2名组长。并给组员和组长都提出了合作学习的要求。然而等待我的,是
状况百出。组长有的滥用职权,拿着手机不停在小组群里发号施令,严重影响线上教学的秩序;组员也跟着起哄,以假装向组长请示为由,往小组群里投放大量表情包,或者抱团聊天,甚至电子产品不离手,还美其名曰要随时接收组长的指令。接着,我就收到家长的焦虑电话。
         就这几天的混乱,我马上召集组长开会,重点培训组长对小组的管理,交流之后,达成一致,每组两个组长轮流值日。组长从维护小组群里的秩序开始,再结合各项评价,给小组组员记录每日得分表,这样,组长的执行力就有了好坏的比较,无形中有了鞭策,也有了互帮互助的可能。

在这期间,有组长过于兴奋实在没办法管理好自己和组员,那优胜劣汰,组长的队伍一直在调整。
         组长的行为开始变得谨慎,我每天游走在各个小组群里,发现问题及时找组长反馈,遵循标准、补充要求,。知道每天固定几点钟提醒作业内容,几点钟催促组员上传作业,几点汇报一日得分情况。组长知道组员的表现会影响全组的荣誉,工作起来积极而不是条理,每周得分表制作的越来越清晰完备,就连催促作业也讲究语言艺术。
  后来, 同学们的各项作业上传都有组长负责,还包括优秀名单的统计和通报也有组长或优胜小组里的组员完成。这让我轻松了许多!这一段小组初建的日子让我明白了一句话,作为班主任,不敢一阵子吃苦,就要一辈子吃苦。


三、小组成员各尽其责
        若要让小组得到发展,小组成员的发展必须备受瞩目,也就是要为每一个生命个体提供恰当的时机,让他人和他自己看到属于他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那就必须在小组合作时确保每个人都有任务,或者说围绕一个大问题,每人要认领细化出来的分层小问题。那么导学单的使用就是时下流行的有效策略,只是对于导学单,我还处在不求甚解的阶段,只是按照这其中的特点,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并把“导学”方式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按照这个标准,我一般设计4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但能激励大声朗读和勇敢表达,这类问题是留给比较沉闷的孩子。后面的3个问题,提供给其他组员,只要认真读书并稍加思考就不难解决第2和第3个问题,大家再稍作交流,把思维理清,表达完整流畅即可。第4个问题有难度,是在理解前三个问题之后的总结提炼,组长或善于表达的学生有这个实力可以点拨一二,再来推动全组成员的深入理解。
         每位组员还承担着一个共同完成的任务,就是有可能被选来做小组展示,这种不确定性和小组合作赋予的使命感,鞭策着组员,努力把语言组织清晰,表达得完整准确。这样,每个人都有任务式的驱动,互相聆听、评价、和补充,组员一旦有了深入思考和交流,就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以保持自主学习的热忱。
 

四、学习组长加强培养
        在小组成长相对平稳的时期,我们总会留心那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 小组成员里那个不受待见的孩子,她达不到小组的平均实力,完成不了组长交付的任务,无助和孤独更推动了她的边缘化。
此时,组长如果能很快意识到这一点,及时从多个角度发现组员身上不同的闪光点,并找到了全组互相配合的平衡点,也许就能帮助这个即将被边缘化的队员大放异彩。
        看来,每个组员彼此间要配合、协调、关照,才能实现每个生命的向上发展。这么重要的使命必须交由组长来完成。那么,班主任对组长的定期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良好心态:心怀小组,先人后己。比如安排组员发言时,按能力的强弱排序,弱者先发言,强者后发言。给予组员更多的表达机会,多赞美、多鼓励,自己最后总结并给予补充。
         (二)、把握风向:提供思维、激发活力。组长是小组的灵魂人物,若只考虑自我表现,便失去了担当。灵魂人物及时提供思考的灵感,擅于挖掘组员身上的闪光点,激励组员释放活力。
        所以组长必须是善良的,豁达的,愿意体恤和成就他人的,组员在这样的气场中,内心得到慰藉,才能享受安全,从而找到成长支点,敢于发声、敢于发展。
        组员的学习力发展了,组长的关键品格塑造了,便为小组绿色发展积蓄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除此之外,小组培养应渗透在班级管理和各项活动之中,使之成为日常的整体,凝聚而统一的常态,随时随地进行小组建设。以发挥小组合作的效能!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