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建成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陈集中学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研究新理念、新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已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本文简要介绍问题情境教学的含义及特征,并对该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深入的探究,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浅薄见解,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推动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深化。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中物理;应用;课堂效率
目前,高中物理教学效能低下的问题急需得到改善。物理是一门抽象、复杂的学科,想要学好物理,必须先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渐形成良好的物理思维,但这也是大部分高中生所缺失的一项能力。引入问题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帮助他们站在科学角度去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学会应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关于问题情境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上的有效应用,要求教师设计出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现实生活中某些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之中,参与知识形成过程,提高物理核心素养。
一、问题情境教学的概述
(一)含义
问题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种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看、评议情境中问题解决的模拟表演过程,从而达到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熟练把握的一种教学方法。群体情景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形式更加新颖,同时增强了师生互动,课堂氛围相比传统模式更加活跃。
(二)特征
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化,有效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要求教师能提供一些精彩纷呈、有悬念且学生足够感兴趣的问题。由此可知,悬疑性是问题情境教学的根本特征。在日常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先呈现知识,再用问题情境去验证知识,这种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此外,也有一些教师会直接将情境不加修饰的呈现出来,未关注问题的设计是否合理,这同样与问题情境教学的宗旨不符。从严格意义上讲,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必须依托于某一具体或整体的情境,这样才能凸显问题的指向性,引导学生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较于传统的提问方式,情境之中的问题很难直接从课本上找出答案,教师更无须代替学生进行作答,只有亲自经历趣味盎然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及深刻内涵,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结合这一点来看,问题情境也是一种隐性的任务,而设疑的关键在于要求学生身体力行的展开探索和求解。
二、问题情境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联系生活,引入实际问题
物理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现实生活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如高中物理所涉及到的静电现象、摩擦力等均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能在生活中得到验证。根据这一思路,要将问题情境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上引入学生身边存在的物理问题,让他们结合学过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解答,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课堂效率,也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例如,“圆周运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论是匀速圆周运动还是非匀速类圆周运动,都可以列举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如滚铁环,摩天轮等。这样学生能充分的去接受和理解物理现象,加深对知识的分析与运用;或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学习阶段,我们可以列举生活中汽车从静止开始运动的例子,或是拿一个电动玩具车,现场模拟汽车匀加速度运动的过程;对于“动量定理”这部分知识,可以设置学生喜欢玩的“碰碰车”碰撞过程,让学生深刻感触到时间变化导致冲击力发生变化。
(二)实验演示,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占据相当一部分的比重,是学生要重点掌握的内容。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并未在课堂上组织开展过多的实验活动,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正确的运用于实践环节,这大大影响到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不利于物理核心素养教育的落实。将问题情境教学法运用于高中物理课堂之上,教师可借助实验演示这一过程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从中体会物理的现实意义,并锻炼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一方面确保问题情境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推动实验教学的高效开展。以“动量守恒”这堂课为例,课本采用两个小球的碰撞实验来验证质量与速度的关系,这时教师即可为学生演示整个实验流程,并通过改变两个小球的质量或速度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或在“曲线运动”的学习中,借助红蜡烛在液体管中的运动实验,提出与红蜡烛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红蜡烛参与两个分运动情况和最终运动情况,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结语
综上所述,为确保问题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发挥应有的价值,教师要真正认识到该方法的含义及特征,并寻找多种途径将其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提升课堂效率,助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生波.情境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16):15-16.
[2]王昭斌."问题式"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19(13):179.